“浙江好腔调”开唱

2019-06-19信息快讯网

“浙江好腔调”开唱-信息快讯网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青年京剧演员傅玉表演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韵味醇厚、高亢激越,引来掌声雷动。昨天晚上,2019“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启动仪式暨浙江省传统戏剧音乐主场演出在杭州市萧山剧院举行,正式拉开2019“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的序幕。

“声腔汇聚”展现传统戏剧魅力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作为戏剧大省,浙江传统戏剧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24项,省级以上(含)58项,涉及76个保护地。此次展演以传统戏剧音乐为切入点,通过专家娓娓道来的讲述,以音乐声腔丰富的婺剧为范例,穿插了京剧、昆剧、越剧、绍剧等浙江传统戏剧经典曲目,作了一次有思想、有看点、有新意的戏曲音乐普及。13个节目各具特色,蕴含着孝、善、慈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妙趣横生的戏剧形象,传递了正能量。

“浙江好腔调”开唱-信息快讯网

第一个登台亮相的是婺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美兰,她在《辕门斩子》中扮演穆桂英,一段刚柔并济的唱腔体现了穆桂英心怀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就节目而言,各具特色、各有偏重,既有反映重大题材,家国情怀、忠奸斗争的大戏,多以多声腔形式呈现出来,如婺剧、绍剧等;也有反映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的小戏,越剧是其中典型,都宣扬着正能量,对当下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新介绍,这些节目蕴含着孝、善、慈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生动地表达了忠孝节义、家国情怀。

当晚展演中,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各剧种音乐同台演出,互相汲取、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进。如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杜如松吹奏的《三五七》,由他的老师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倒板、平板、流水等板腔进行变化、组合创作而成,戏曲韵味浓郁、表现力丰富,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效果。

抢救保护,接稳时代的交接棒

浙江是最早成熟的中国戏剧样式“南戏”的诞生地,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复兴地,也是越剧、绍剧、婺剧等多个剧种的发祥地。不仅拥有越剧、婺剧、杭剧、绍剧、湖剧等众多剧种,还拥有马灯戏、茶灯戏、菇民戏、花鼓戏等地方风情小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浙江拥有昆曲和中国皮影戏(海宁皮影戏子项)两项传统戏剧项目。“虽然经历过无数风雨劫难、兴衰起落,我省传统戏剧依然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表示,“好腔调”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初衷就是为传承人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影像资料,同时让青年传承人肩负起继承传统戏剧的重任。

“浙江好腔调”开唱-信息快讯网

当晚在主场演出中,青年传承人周子清表演了一段小生唱腔《铁灵关·走青山》,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唱腔,在每一句的后半句突然翻高。这一段唱腔是2012年从浦江的婺剧老艺人魏之云处收集而来,目前在全省的专业剧团中都已失传多年了,就在录完音后不久老先生便去世了,可见非遗的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幸运的是,这段唱腔和这种翻假声的演唱方法,已被周子清所掌握。临近演出结束的时候,小朋友从二胡首席手中接过了新制作的二胡,预示着传统戏剧薪火传承有了接班人。

自2014年起,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并启动了“浙江好腔调”活动。6年来,浙江省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个剧目鸣锣开唱,濒危剧种焕发新生;一批批传承人守护相望,传德授艺,手把手将戏剧新人扶上艺术舞台;一代代继承者脱颖而出,成为浙江戏剧的中坚力量。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命名了4批76个“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如今,在浙江大地上,传统戏剧频频亮相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的传统戏剧保护网络,为确保浙江58个地方戏剧项目“活起来、传下去”奠定了扎实基础。

“浙江好腔调”开唱-信息快讯网

据了解,2019“浙江好腔调”的活动时间为6 至9月,以“10+1”(在杭州举办省级主场展演,在其他10个地市举办系列展演)为活动形式,选择不同的戏剧剧种生态区进行分场式展演。

作者:刘海波   (图:康明)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