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严打涉毒犯罪,移送起诉毒品案同比升13.8%,新型合成毒品缴获量占83.7%
2018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根据国家禁毒委、公安部和市禁毒委统一部署,始终保持对各类涉毒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打、防、管、控”多策并举、多管齐下,有效遏制了各类涉毒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今天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从缉毒执法打击数据看,全市各级缉毒执法部门移送起诉毒品案件同比上升13.8%;移送起诉涉毒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20.8%。
从缴获的毒品情况看,海洛因、大麻等毒品缴获量有所下降,冰毒等合成毒品占缴获毒品总量的83.7%,其中“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阿普唑仑等新类型合成毒品已经占68.8%。
从缴获的毒品来源看,由国内其他省市流入上海的毒品占全部缴毒总量的97.7%,毒品来源相对分散。
当天上午,上海市公安局介绍了各级禁毒部门积极探索、完善打击毒品犯罪各项机制,全力遏制毒品对上海的渗透危害的主要做法:
进一步加大破案打击力度:以“禁毒2019两打两控”专项行动为载体,以“除冰肃毒”和“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为重点,坚持“破大案”与“打零包”相结合,不断向毒品犯罪末梢延伸,坚决铲除零星贩毒窝点和场所,让市民群众直接感受禁毒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大吸毒人员管控力度:以吸毒人员“清隐”“清零”“清库”等专项工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有效应对国际毒情新形势的影响,全力排摸隐性吸毒人员,落实吸毒人员管控措施,坚决杜绝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情况发生。进一步加大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力度:以“清理整顿制毒物品”专项行动为抓手,紧盯人员、原料、设备、场地四个要素,抓牢经营仓储、物流运输、进出口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大对化工企业、易制毒化学品、制毒设备的监管力度,强化网上巡查、监管,坚决杜绝上海本地企业的易制毒化学品和设备流入制毒渠道。会同海关、铁路、民航、邮政等职能部门,织密“海陆空邮”全方位的口岸查缉网络。
据警方介绍,目前全市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工作整体情况良好,并严格按照国家禁毒办2018年2月1日起实施的对进口易制毒化学品采取“事前申请资质核查”和“事后化学品入库核查”的双核查工作机制,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进口贸易的监管,全年未发现有易制毒化学品流入制毒非法渠道现象。
然而尽管毒情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受国际毒情形势的影响,公安机关禁毒工作仍然面临多重挑战。全市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始终高度关注国内外毒情形势变化,不断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
从已侦破的案件来看,新型毒品主要包括“犀牛液”(主要成分为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蓝精灵”(主要成分为氟硝西泮)以及“聪明药”(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等,这些新型毒品的主要特点及危害是:
俗称“犀牛液”的新型毒品主要成分是国家2015年列管的“N,N-二异丙基-5-甲氧基色胺”精神类物质,其化学结构与苯丙胺类似,是苯丙胺的衍生物(冰毒即甲基苯丙胺),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重复使用会成瘾,大剂量食用会引起精神错乱,思想障碍,类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
俗称“蓝精灵”的新型毒品,因其外观多为蓝色片剂而得名。其主要成分是氟硝西泮,系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该药物若大剂量使用可产生类似于“摇头丸”的效果,长期使用容易成瘾,部分吸毒人员将其作为常规毒品的替代品使用。
俗称“聪明药”的新型毒品,主要包括“利他林”“阿得拉”“莫达非尼”在内的三种药物,在我国均为国家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系神经刺激药物,一旦食用人会处于兴奋状态。
上海公安机关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禁毒2019两打两控”和“严扫净保”专项行动,以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的态度,进一步强化打击零包毒品、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和吸毒人员管控工作,持续严打新型毒品,持续开展毒品堵源截流,持续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上海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作者:何易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