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 《封神三部曲》的“野心”

2019-06-27信息快讯网

乌尔善 《封神三部曲》的“野心”-信息快讯网

导演乌尔善的首部商业电影2009年开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间仅有三部电影作品面世的他,自2015年《鬼吹灯之寻龙诀》上映之后便鲜有露面。乌尔善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他对自己的时间有理性的规划,“一个导演,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创作上都有一个能量比较强盛的时期,我希望把自己40岁到50岁之间的这段时间放在一个最难的项目上。”

这个乌尔善认为的“最难的项目”正是《封神三部曲》。“中国电影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能够产生一些宏大的,能够呈现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像神话史诗这种电影类型,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反思、确认和提炼。”乌尔善认为,《封神三部曲》正是用电影语言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通俗性表达。

乌尔善 《封神三部曲》的“野心”-信息快讯网

▲《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

发掘人性共通性 寻求心理共鸣

《封神三部曲》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封神演义》,讲述一场三千多年前人、仙、妖之间旷日持久的神话战争。电影拍摄难点之一在于剧本的改编,把一百章回的小说改编成三部电影的容量,需要合适的取舍和扎实的提炼。

乌尔善和他的团队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打磨剧本,融合了原著和南宋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内容,参考了古希腊悲剧三部曲结构,力图达到内容完整、各自独立、容量均衡。

剧本之后,是影像表达。作为幻想类作品,《封神三部曲》如何与现实对话,是摆在乌尔善面前的问题。

幻想类电影的场景和语言必定是陌生化的,如何在这种陌生化里找到与现实关联的纽带,这非常重要。乌尔善认为,很多非现实题材的电影能够让观众代入,原因在于它的故事是建构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只要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性,就能够找到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主题和永恒价值观。《封神三部曲》要寻求陌生外观下的现实认同,必然得抓住“人性”这一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观众的共识,才有机会去展现电影场景、情节、人物之外的种种内涵。

“最终还是要回归人的事情,它讲的是人的成长,人的命运,人在善恶之间的选择,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可能让一个中国的故事变成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基本起点。”

与现实对话 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封神三部曲》的拍摄初衷,是要用当代电影语言重新阐释中国经典故事。乌尔善表示,希望更多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才有机会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自己要认识自己,要让我们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乌尔善说。

目前《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已经有粗剪版本,乌尔善在被问到电影成片与最初设想的契合度时,他给出了150%的高分,“很多有难度的点最后都以超出想象的方式和效果被克服。”

“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努力可能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我在40岁到50岁这十年间冒着巨大的时间风险,试图把中国的经典故事变成当代电影的形态,试图让年轻的观众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豪感,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文化很有青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故事,这将是一件让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乌尔善说。

探索与尝试 用电影工业化的理性思维成就艺术幻想

幻想类电影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术现代化——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成就想象,达到最佳的质量。说到技术,人们想到的可能仅仅是昂贵的机器、精致的场景、完美的后期。事实上,技术远不止这些,它更意味着整部电影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唇齿相依的配合与调度。

在这一点上,乌尔善和他的《封神三部曲》从一开始就理性而又严谨的遵循电影工业化操作准则,追求电影制作团队在软性创作和硬核技术之间的优化配置。

对于工业化,乌尔善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将工业化形象地解释为“健康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讲究有序、有效、节省成本,以及提供给人平静专注的工作状态,通过种种管理体系的建立让所有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专长,不为琐碎无谓的事情耽误精力,而他也认为这种模式才应该是电影创作的常态,希望把这种工作方法推荐给所有的电影工作者。

结合《封神三部曲》的实际情况,乌尔善曾携团队到新西兰、美国等地进行广泛调研,汲取国际有效经验,再综合国内多方因素,评估和建立起整个剧组的工业化执行标准,在电影工业化制作的本土化方面做出了实践。

《封神三部曲》在场景搭建、现场拍摄、马场管理、演员培训、乃至食堂管理上都力求专业有序,展示出了有计划、有秩序、有流程、高效率的成熟工业化特性。与此同时,在数字角色制作、大量的战斗与法术场面上,《封神三部曲》皆攻克了极高的技术难度,将中国电影工业化质量推向了更高的标准。

乌尔善 《封神三部曲》的“野心”-信息快讯网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三部连拍的电影作品,《封神三部曲》是典型的大体量、大制作项目,这对于影片导演是非常大的挑战。不仅要保证影片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投资回报。乌尔善表示,让投资人能够得到资本回报、让创作者达到自己的创作目标、让观众得到娱乐,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高成本电影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他看来,叫好与叫座并不矛盾,好的电影导演、制作团队应该善于平衡这两点,只要用心、用力,商业片也能够承载思想。随着类型化电影在中国迎来全盛时期,中国电影工业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拍摄中,如何借助电影工业发展的“外力”也显得十分重要。电影工业的发展,不仅仅要看导演的统筹与调度,同时也有赖于外部因素的支持。

“不断学习,不断向先进的电影工业学习”,这是乌尔善所说的“外力”。“现在电影制作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很多环节上面我们缺少专业人才,缺少相关经验。只有两个方式,一是从国外邀请更有经验的人帮助我们,另外就是我们年轻人要通过电影项目积累经验,迅速学习和成长,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工业最重要的推动者。”

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对创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乌尔善表示,最直接的要求便是要更加专业,要善于学习。电影从业者学习的效率,决定着自身在电影事业中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影创作者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同时也要应对来自各个国家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挑战。乌尔善称,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先进,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学习,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找题材,确保自身创作始终有源头活水。面对这样的竞争,中国电影工业只有迎头赶上,在高水平竞争中展现出实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大做强。电影创作者只有抓住机会不断发展,才能够把握住赶超的机会。

采访最后,乌尔善提到了“使命”这个词,这不仅包含了继续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初衷和目标,还包含了利用工业化优势为中国电影进行更好的文化传承与输出。使命之下,承载着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更承载着要为中国电影创造美好明天的希冀。

作者:苏姗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来源:新华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