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退潮?上海并没有成片关门现象
2015年9月15日,在上海中环附近的一家4S店内,工作人员正忙着清洗车辆。
去年上海有四家现代品牌4S 店退网,外省市一些中小4S店老板跑路失踪,全国一月内十几家4S店关门,未来可能有30%的4S 店被淘汰——
在国内汽车行业骤然冷清的情况下,关于4S店的各种传闻不断。众多个案之下,4S店出现或将出现“倒闭潮”的说法不胫而走。
“倒闭潮”是真是假?记者发现,困难是真,但传闻并不符合现实。一方面,4S店并没有出现大批集中倒闭现象,另一方面,4S店扩张的步伐同样也在继续。某种程度上,4S店和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不少制造业一样,正在陷入产能过剩的怪圈。
行业内大家都在熬着
去年12月,北京现代四家位于上海的4S店联合退出品牌经销网络,这一举动发生在岁末年终,正逢厂商压库严重、车市显露疲沓之际,当时引起业界不小震动。
今年3月,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汽车经销商联拓集团传出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旗下众多4S店进入半停业状态。
今年4月在河南建店12年,拥有16家子公司的河南涌鑫集团老板连夜跑路,导致大量交付定金的客户无法提车,4S店员工无法领取工资。
事实上,4S店的危机还在蔓延。业内人士指出,2014年以前,经销商退出经营多是单店、单品牌个案,2014年至今,同品牌多家经销商联合退出、经销店投资人大量撤资、一定规模的经销商集团资金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媒体对一些个案报道、对整体悲观氛围的渲染下,4S店“倒闭潮”似乎已经发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汽车产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8.4%和3%。受此拖累,1-8月份国内汽车产销量同比由正转负,预计全年汽车行业产销可能出现负增长。上游行业的困境加剧,让站在市场第一线的4S店处于风口浪尖。
作为最早实行限牌限行的上海,今年又延长了限行时间,沪牌更加难拍,汽车市场的困难无疑雪上加霜。那么,目前的上海,有4S店大量“退潮”的情况吗?
记者走访吴中路、沪青平公路等各大品牌汽车经销商集中的区域,发现网上、业界议论纷纷的“倒闭潮”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这些“4S店一条街”中,经销商普遍反映生意清淡,卖车利润微薄,甚至越卖越亏,但无论哪个区域,都没有成片关门的现象。个别的4S店退出、关闭,其店面很快也被其他经销商接盘,更换品牌,几个月后就重出江湖。包括去年底集体退网的北京现代上海4S店,也没有离开行业,今年其投资方更换了新的品牌,继续经营。
一家经营多年的上海大众4S店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看车买车的人确实大量减少,上半年店里还能维持微利,三季度以来已经出现亏损。受此影响,4S店工作人员的薪水、提成都有减少,大家普遍理解,毕竟整个市场环境不佳。“行业内,大家还都在熬着,要说倒闭,在上海还是很少听说,去年现代事件之后,至今没有听闻集中倒闭情况。”销售负责人表示。
令人意外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4S店都在苦苦支撑,但新店开张的速度并没有过多地慢下来。这家上海大众4S店工作人员告知,在其附近不远处,已有一家新店正在筹建。“对我们当然不是好消息,市场已经不大了,哪怕多一家店,都会把仅有的蛋糕切得更小。”该店销售负责人说。
在上海,上海大众仍是最好卖的汽车品牌,尽管市场变小,但仍足以养活一大批汽车经销商。相比之下,其他汽车品牌,尤其是销量直线下滑的非主流品牌,其经销商经营状况更加艰难,但车企继续扩大着经销网络,希望把渠道铺得更开,把成本摊得更薄。
于是,“倒闭潮”出现在传闻中,“扩张潮”却出现在现实中。
为何还有人逆势加入
为什么一面大多数4S店经营举步维艰,一面还有大量投资者投建新的4S店,看上去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为何还在发生?
从行业属性看,4S店所处的汽车经销属于商贸流通业,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制造业问题不一样。钢铁、有色、水泥,甚至汽车等制造业工厂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一旦出现过剩,去产能周期漫长。而4S店投资相对较小,只需租赁店面,招募销售人员和修理工人等,门槛低、退出成本也不高,属于可以快进快出的行业。照理说,一看苗头不对,市场机制马上应该发挥作用,不该还有那么多新来者继续加入。
“正因为4S店门槛比较低,很多投资方的认识和心态存在问题。”中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会产业部主任王冀对记者表示,在近期汽车经销商会的大范围调研中,他们发现,许多投资方对行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过去,认为这是一个赚钱快、回本容易的行当。
近段时间退出行业的一些4S店投资方,大多是在2010年-2011年进入,那时汽车行业虽有波动,但还是在高速发展,很多人认为4S店还是一个暴利行业。但近五年的事实证明,“黄金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于是,一些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者转而“不务正业”,将现金流投向房地产、股市等风险更高的市场,市场波动,资金链断裂,反过来影响到4S店经营本身。如今,虽然有一批人退出了,但就像股市一样,永远有散户前赴后继,“很多投资者还在投资4S店,都是认为自己一定比别人聪明,自己开的店,一定比别家优秀,这样的心态下,往往会对行业的整体情况视而不见。”多年经营汽车4S店的门店经理蔡先生表示。
有了如此心态,接下来便有如今行业里盛行的高拆借率,又有点像股市里的融资盘。一些投资方前期没有想清楚,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就融资,用来开店雇人,更用来从车企进车。汽车经销商会介绍,近年来汽车经销行业“短贷长投”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极高的利息借来资金,而一家4S店收回成本却大致需要六七年时间,越来越不适合追求短期回报的快钱投入。
“去年一家经销商集团发生资金断裂时,拆借利率已经高达36%。”王冀告知,还有企业三年不赚钱,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迫不得已,老板连夜跑路。
外来资本对汽车经销商业不熟悉,可以理解,而作为上游端,车企却始终对外来资本持有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态度。业内人士指出,4S店逆势扩张,本质是车企在推动。车市好时,车企扩大经销网络,是锦上添花;市场不好时,车企也希望通过扩大网络,帮助消化产能,多一家品牌4S店,就多一名分担市场压力的成员。于是新加盟的4S店以为自己是来“分蛋糕”的,其实是被叫过来“挑担子”的。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车企的做法谈不上“忽悠”,但确实存在不完全告知的情况。比如近年来许多车企将市场重点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画出”美好的市场前景。“最初会告诉投资方当地只有你一家4S店,可以通吃整个市场,但因为当地对品牌接受度不够,最终一些经销商一个月卖不出10辆车。”业内人士表示。
如何走出泥潭和怪圈
一些4S店退潮,并不可怕。相反,逆势中的非理性扩张更值得担忧,在盲目扩张中,更大的风险正在累积。
怎么走出泥潭和怪圈?和过剩中的制造业一样,“去产能”是汽车经销行业必须走的路径。王冀认为,像去年上海4家现代经销商那样主动退网、主动调整,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及时退出成本可控,损失容易计算。“任何行业总是先过剩,再调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4S店也是如此。”王冀表示。
然而如果只有调整洗牌,没有行业模式的根本变化,泥潭和怪圈还会一遍遍重复。目前,4S店危机中,除了整体行业环境因素,车企和经销商关系是另一大危机成因。
近期,汽车经销商会发布的《2015汽车经销商对厂家满意度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年销量20万辆以上且销量排名前25名乘用车品牌中,除了哈弗品牌获得其经销商73.3分(百分制)的“高分”外,其余所有品牌的经销商满意度均在60分的及格线以下。
经销商和品牌厂商关系高度紧张,首当其冲的原因是价格问题。今年以来“官方降价潮”席卷整个车市,许多4S店在“官降”前的汽车进价,高过了“官降”后的官方指导价,直接导致价格倒挂。加上“官降”后价格战继续蔓延,4S店互相竞争,不得不继续给出折扣,使得店内普遍存在卖一辆车亏一辆,而且越亏越多的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25个品牌主要车型的整车零售价格,存在价格倒挂的车型数量占在售车型数量的比例平均为56%,而奥迪、宝马和东风日产的车型倒挂数量已经超过80%。因此,有60%的经销商已经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新进入者亏损更加严重。为了维持收支平衡,许多经销商选择在维修、保养环节“动脑筋”,有的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高利润,又导致4S店售后环节顾客不断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汽车经销商会认为,由于汽车生产厂家片面追求销量,轻视网络质量的商业模式,也使厂家卖车的对象从消费者变成经销商,汽车经销领域的商业模式从B2C变成了B2B。在扭曲的商业模式下,4S店出现诸如以换代修、小病大修等怪现象自然不足为奇;而服务感受的恶化,又反过来直接影响潜在消费者。化解矛盾的关键,首先在于车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上下游产业链共度时艰,一同转变扭曲的商业模式。
走出困境,说到底还是靠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受收入减少影响,4S店员工流失速度开始加快,人员一方面流向新成立的4S 店,另一方面汽车售后O2O平台大量从传统4S店挖人。“培养一名成熟的销售,大概需要两年,被挖走了,只能找新手。”4S店经营者表示,许多新手对汽车熟悉程度还不如在网上“看过一圈”的上门顾客。于是,车便卖不出去,导致收入低,心情不好,又导致服务态度差,得罪客户,同样是恶性循环。
“4S店是服务行业,人力资本还是最大优势,不管面对行业困境,还是面对O2O平台的步步紧逼,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提升服务水平,留住人,还是关键。”王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