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流动的社会背景下,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要做到“三圈融合”
▲漕河泾开发区白领青年在楼宇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活动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难以下手,这是不少刚刚开启党建工作模式“新人们”的共同困惑。在不久前举行的“城市基层党建空间的融合扩展专题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基层空间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做到“三圈融合”,即党建服务圈、民生服务圈、经济服务圈相互融合。
上海交大国务学院彭勃教授以漕河泾基层党建空间融合为例,指出了四条具体实施路径。其一,平台建设,通过枢纽型的平台建设将各自独立的空间融合在一起。其二,空间属性的识别以及空间实体的设立。其三,进一步优化现有资源整合、扩宽资源渠道。其四,从制度、思想、营商等方面来提升整体文化。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同样认为,融合是党建工作的要点。“不能单纯地就党建谈党建,党建和业务要融合。”在马西恒看来,提升党建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提升党建的服务功能。
在“三圈融合”的过程中,人们也会产生种种疑惑。上海交大国务学院韩志明提出,应对新时代基层空间建设,我们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党组织下沉是否足够覆盖和穿透新的社会空间?党建引领怎样引导和组织新社会要素?以及党建与具体服务的捆绑是好事还是坏事?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亮在针对互联网企业党建开展情况的调研中就发现,许多互联网企业仍然忽视党建工作。许多互联网企业仍处于事业上升期,“996”的工作模式已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生活。每次访谈时,陈亮总会被反问,“党建与业务发展有什么联系?”陈亮认为,想要进一步覆盖和穿透新的社会空间,就要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企业业务的契合点,并进一步提升党建的亲和力与灵活性,以适应如今年轻一代的党员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
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则分享了社区党建的实体化党建和党建空间的运营创新。他从机制、党建活动及专业化三个方面来谈党建实体化倾向。闫加伟说,党建要统领各个公共空间,既要有标准化功能,也要结合当地居民需求,甚至还要加上一些前瞻性的功能设计。
在“三圈融合”的党建背景下,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反思起这一模式的界限。融合到底要突破什么样的界限?如何衡量党建主题?上海交大国务学院彭勃教授认为,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实际工种中药善于从空间中寻找议题,并允许空间的“自行发育”。
作者:王嘉旖
图片:赵立荣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