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近乎完美的成绩完成了每一项任务
越过距离地表100千米的“卡门线”,天宫二号就进入地球大气层。在强大的阻力和剧烈的气动摩擦中,它外部的太阳电池板、大型天线等设备开始脱落,在大气层中燃烧灼蚀。
此时,距离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亮相”已过去了三年,而那一天正是中秋佳节。
▲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三年前,“天宫二号”肩负三大使命奔向太空,即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这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建设长期载人空间站。“它几乎圆满地完成了所有任务,质量之高出乎我们意料。”张崇峰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内部构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2009年春晚录制现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在零点报时环节亮相,景海鹏没有想到,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天宫二号,他总是那个拿着新钥匙率先开门进入新家的那个人。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33天,其中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30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在轨维修在内的技术试验及科普活动等数十项工作,创下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天宫二号上,航天员们多了几个身份,比如“太空铲屎官”。这是因为他们把蚕宝宝也带上了太空,在景海鹏指尖的触碰下,蚕扭动着身体悬浮在空中,也体验了一把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失重飞行。
航天员还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实验室(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2017年4月20日,天宫二号等来了“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利用两者燃料储箱的压力差,推进剂自动地从天舟一号被输送到天宫二号中,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推进剂的补加实验。这不仅使天宫二号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而且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太空实现了在轨推进剂补加的国家。
▲天宫二号和天舟一号(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天宫二号(左)和天舟一号(右)进行推进剂补加试验(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她”即是产品,又是伙伴
“天宫二号就是我的孩子,5年来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到实物,我是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今天,它要出门去闯荡。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我却和它分别。心里确实不舍。”这是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在它发射时说的话,他还想过如果天宫二号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真到了要分离的时候,张崇峰才知道心中的不舍有多么强烈,他和“天宫二号”的情谊,早在10多年前研发天宫一号时就定下了,他看着“她”制造、生产、试验、发射、离轨,“对我来说,她既是产品,又是伙伴。”
按照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习惯,偶数为奇数的备份。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而天宫二号则要接受更严峻的考验。要知道未来的中国空间站重达66吨,在距地面约343公里的轨道上,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的两个物体,每重一吨都会让对接的难度提升百倍。
▲天宫一号对接神舟八号示意图(来源:《揭秘“太空”》)
张崇峰还记得,在天宫二号和天舟一号对接过程中,地面工作人员报出了一个很大的撞击力数字,大得让航天员都有些紧张,依靠吸收能量系统和缓冲系统,天宫二号稳稳地承受住了这个重量,对接完成!
未来,航天员将在空间站里生活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气呵成的交汇对接,也宣告空间站的货物运输系统建成!
中国空间站是三个放大版的“天宫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