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的力量

2019-07-23信息快讯网

吕思勉的力量-信息快讯网

我曾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人去见一位老师,谈了一会,老师说:你读过吕思勉。来人惊曰:是的。

从听故事到现在,十年左右了,具体细节已记不太清楚,但老师的那个判断在回忆里依然清晰。我渴望自己也有那样的“眼光”,同时又对吕思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找他的书来读。

读过一阵吕思勉,自感浅尝辄止,晓得故事里的来人程度不低,应该是下过一番真功夫的。我只是浮光掠影,大致浏览一番,没什么心得体会,要是到了老师跟前,不会有“学问”显现出来。

时光飞逝,世事浮沉。2016年3月人工智能AlphaGo(阿法狗)战胜世界围棋绝顶高手李世石,我忽然想到《嵩庐问学记》中的一篇文章,就翻开来看。王玉祥在《怀念吕诚之老师》里说,吕思勉抗战期间避居常州老宅,喜欢下棋,说将来可能发明一种计算的机械,可以算清所有变化。这不就是“AlphaGo”吗?

当然,吕思勉师生下的是象棋,不是围棋,但道理是相通的。吕思勉还说:“以机械代替技艺,弈棋的兴味将大大减低。弈棋的兴味,在乎斗智,并非斤斤计较胜负。胜和负,同样可以增长智慧。”他写过一首棋诗,诗云:“静思世事与棋同,负局支持苦到终。一着偶差千劫定,输赢毕竟太匆匆。”殊堪玩味,发人深思。

据这篇回忆文章记载,吕思勉居常州时,自家养的鸡鸭不吃,有一只鸭一直养到寿终。我在多伦多也听一位老师说过类似的话,小时候他家里养鸡,只吃鸡蛋,不吃鸡,鸡养到寿终。这说明此种现象并非个案,传统社会的确有此美德。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何缘由,又一次读起《吕思勉论学丛稿》。书的最后一篇是  “自述”,可以看作是  “自序”,阅读全书不妨就从这里开始。他在文中列举自己平生著述十五种,而且指出每一种论著的特点与不足,譬如,第一本《中国文字变迁考》,“论篆隶真行草之变迁。其中汉代论古文一段,自谓颇有价值。”第七《先秦史》,“自谓甚佳”。第九《两晋南北朝史》,“此书自问,总论可看。”第十一《先秦学术概论》,“此书独注重社会政治方面,此点可取。”第十五《燕石札记》,“考证尚可取。论晋人清谈数篇,今日观之,不尽洽意。”仔细看起来,自谓甚佳者少,自抑者反而多。

在列举著述之后,吕思勉总结道:“予所述作,多依附学校讲义而行,故中多普通材料。现甚想将其删去,全留有独见之处,卷帙可简什七,即成精湛之作矣。少时读史,最爱《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稍长,亦服膺《十七史商榷》、《癸巳类稿》,今自检点,于顾先生殊愧望尘,于余家差可肩随耳。今人之屑屑考证,非顾先生所不能为,乃顾先生所不欲为也。今人自诩搜辑精博,殊不知此等材料,古人既得之而后弃之者多矣,此意予亦老而后知。然后知少无名师,精力之浪费者多也。”

这一段话我反复阅读,觉得字字珠玑,格外有力。吕思勉晚年回顾一生治学经历,有遗憾,也有骄傲,之后博而约,精而深,方才识得顾炎武先生之可望而不可即。这并不是贬低,反而说明他的学问又深入一境,看见了更高更好的东西。若是他到了高人跟前,高人也许会说:“你读过顾炎武。”因顾先生成为他学问的新标准和高峰。

那么顾炎武是怎样治学的?在《日知录》里,他说一些人搜辑材料不过是采废铜铸钱,他自己是“采铜于山”,直接从山中采铜。所谓  “单刀直入”者,简捷有力,一下子就把“铜”辨识出来,拣择出来,废料根本不用。眼光就是力量。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所以老师可贵。有诗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一定对,不全对,因为勤奋固然可嘉,但书山必得明师指示路径;学海无涯,下苦功是必要的,但需“以乐为舟”方可安稳。而且学问岂在纸上?正如吕思勉所言:“故致力于书本,只是学术中一小部分。专以此为学术,于学术实未有知也。”这大约是受到顾炎武重实学的影响。

这一次,因为学生要做毕业论文,我推荐她们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又因严耕望想到了吕思勉,就推荐了他写的《论诗》。一个历史学家能论诗、写诗,他的学问人生不会很枯燥吧?我自己也趁机重读一遍,又看《嵩庐诗稿》、《梦秋词》等,吕先生的形象丰富生动起来。

据王玉祥回忆,吕思勉大殓时放进一支钢笔、一块手表,还有一张猫的照片。钢笔是他一生勤于著述的象征,他有一句联语曰:“学万人敌,著等身书。”万人敌和等身书,都从一支钢笔中来。手表,指示时间,而史学是他立身的专业,其学亦将存留于时间当中。猫则是诗性的动物,寓意了隐秘而自由的灵魂。

这样算起来,我前后读过几次吕思勉,但基本上都没有深入以观,不能算读过,但他的力量毕竟大,让人欲罢不能。吕先生著述宏富,譬如一片树林,我偶入林中,见落英缤纷,虽无从措手,却也沾了几片花叶。从我身上看不见吕思勉,看得见的只是我的习性和执着:每一次阅读都是选择性阅读。花叶落在身上很轻,实际上也可以很深入。

说到落花,忽然想起徐梵澄先生的两句诗:“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当初看到有人激赏这两句诗,因此留心,也记住了,现在来看全诗,觉得诗心不在落花,却有一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之感。不妨将这首《前落花诗》引全在这里,诗云:

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霜星暗入鬓,岁月去悠邈。

元化方无为,潜移固卓荦。劳生贵达观,仁智得其乐。

吾怀信多非,不醉亦岳岳。默喜新雨后,万绿秀如濯。


作者:汪广松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潘向黎 周毅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