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侦探 | 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
历史给人唯一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这个充满了逻辑魅力和戏剧色彩的句子,在中文世界里被杜牧的《阿房宫赋》完美诠释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里,“以史为鉴”是首要的政治正确。但是,如果我们检视“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最初的形态,或许要说,以杜牧《阿房宫赋》的史观来诠释这句话,并不正确。相反,这个句子的原创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恰恰与“以史为鉴”背道而驰。他说这句话的初衷,并没有要让人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也丝毫没有这句话“静态展示”状态下所传递的那种无奈感。
最早说这句话的人是黑格尔,这句话源自他《历史哲学》的绪论部分。
黑格尔为《历史哲学》所写的这篇绪论,可谓金句迭出,“仆人眼中无英雄,但是那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仆从就是仆从”即出自绪论之“哲学的历史”。就在“哲学的历史”前一节,即“反省的历史”里,有我们想要找的这句话。查看书中原句及其上下文(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3月版王造时译本为例),黑格尔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不难洞悉——
人们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的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得,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来灌输善良的品质。但是各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它们的利益、情况和纠纷复杂,却又当别论了。人们惯以历史上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
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又凭何照今人?显然,黑格尔不赞成“现在之人行事要问道历史”,认为这徒劳无功、毫无裨益,因为由历史演绎出的法则是笼统的、灰色的、普遍的,而现在的人所面对的变局是具体的、生动的、特殊的。所以,经世济民的君主或政治家,想从历史经验中提取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房,无异于刻舟求剑。这就是所谓“以史为鉴”不成立的理由。
基于此,黑格尔最初所使用的句式与此后广为流传的句式,修辞上的微妙差异便显现出来。同样是历史所给予人们的,黑格尔说的是“经验”,而流行版本是“教训”。一词之差,不仅关乎遣词造句,更涉及现实中人对待历史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名言出现于《历史哲学》绪论之“反省的历史”一节。而“反省的历史”,与当事人、亲历者所著述(讲述)的“原始的历史”相区别,是指人们研究过去的、过往的事。黑格尔认为,对于那个“遥远的世界”,人们思接千载的精神活动,天然便具有了“现在”的属性。至于对历史的反省是否真有生气和兴趣,取决于著史者自己的精神。因此,对历史的反省是实验性的。——如果觉得黑格尔的表述过于绕口,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化的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非常接近于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凭当下的旨趣解读“遥远的世界”,既有可能是高度抽象的,也有可能是极度随意的,更有可能的是将客观史实作道德化处理。以此来审视《阿房宫赋》,杜牧用阿房宫的建与毁来总结秦代的兴与亡,道德力量着实充沛,但真说到点子上了吗?未必。退而言之,即便杜牧对秦亡的总结真是一语中的,此等历史教训能否观照“利益、情况和纠纷”截然不同的唐代?恐怕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的历史学家,在总结历史规律时,一般倾向于“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种价值判断重于技术分析的思维模式。然而,历史就像黑格尔所言,“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秦朝的“道”应付不了唐代的国情,唐代的“道”也无法解决宋代的变局,而在政事纷乘交迫的明代想求“道”于宋更是所托非人。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歌德的名言,在黑格尔对历史的反省中可以找到强有力的呼应。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并不说明他们是冥顽不化的儿童,而是因为他们有具体的、生动的、特殊的现实环境,而现实的就是合乎理性的。理性,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核心概念,它才是躲在时间之帷后面的终极操盘手。
理性操盘的历史,“以史为鉴”或反之,都是理性的体现。无论是否吸取历史教训,黑格尔站在理性的立场,都不会表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他(它)是无动于衷的。
那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理性表达,在转换为当代流行的句式时,何以会呈现出那种高度戏剧化的无奈感?拜剧作家萧伯纳所赐。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文网络里,源自黑格尔的名言,偶尔会被挂在萧伯纳的名下。萧伯纳的确重复过黑格尔的名言,只不过,萧伯纳的话被断章取义了。“智慧引语”(Brainy Quote)网站完整收录了萧伯纳的话:黑格尔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他说得对。(Hegel was right when he said that 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man can never learn anything from history.)
不难发现,萧伯纳所言,在此后的传播中被隐去了“转述黑格尔”这个重要的情节,黑格尔名言遂成“萧伯纳名言”。更重要的是,萧伯纳在转述黑格尔名言时,隐去了原句的前言后语。隐去叙事背景的黑格尔名言,被孤零零地展示时,读者难免会望文生义地认为:黑格尔在哀叹人类不在历史中吸取教训。
也许,这是语言在传播中所必然遭遇的状况。而萧伯纳语言特有的诙谐和幽默,加持了这个句子的情绪力度。当人类对宿命、对不可抗拒的力量产生无力感,玩世不恭便油然而生。萧伯纳的语言,证明了这个定律。在他的名言集,除了这个转述黑格尔的句子,还有一句类似的:如果历史重演,并且意外总是发生,那么人类从经验中习得的是多么无能为力。(If history repeats itself, and the unexpected always happens, how incapable must Man be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这个句子与转述黑格尔的句子,一样油腔滑调,一样满是犬儒的味道。它的另一重价值,是解释了人类何以会思考吸取历史教训的问题。因为历史总是在重演,也就是杜牧在《阿房宫赋》所表达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事实上,经过萧伯纳的转述后,黑格尔名言所表达的意思、所发挥的功效,就被锚定为用来解释“历史(悲剧)何以会重演”。二战何以会重演一战的悲剧?因为人们没有从一战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国足为何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没有从上一次黑色三分钟里吸取教训……
但真是如此吗?最早说这句话的黑格尔肯定不认可。哪怕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十次,每一次倒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相反,有时候历史一再重演,恰恰是因为人类过于自觉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即是一例。
理性地看待历史,如果吸取历史教训是人们规避历史错误的唯一路径,那么历史必然堕入预定论的窠臼。但人类的发展又怎会如此刻板?每一种现实都是生动的,与之相比,历史的教训无论多么深刻,都是灰色的。这是黑格尔想表达的,他说得没错。
作者:杨健
编辑:孙欣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