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 | 王国钦

2019-07-29信息快讯网

箬笠 | 王国钦-信息快讯网

箬笠,用竹篾做骨架辅以箬叶编成的圆形宽檐帽,戴在头上挡雨遮阳,是南方农家日常必备之物。

族伯是乡间篾匠。看他干活,每见他随手拿起一根竹子,削去枝杈后,再用竹刀对准竹端劈十字裂缝,塞进硬木制十字锥形楔块。复以刀背敲击楔块,竹干很畅快地分成四片,令人想起“势如破竹”这一成语。族伯用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毫不在意地握住带竹刺的竹条,用竹刀分削竹篾。最外层篾青乃篾中上品,韧性与强度最佳,用来做竹编的重要部位,其余部分称篾黄,又有头层和二层之分,以靠近篾青层为优。

一技在手,生计无忧,篾匠收入在农村一般居中上。族伯郑重其事和我说过,灾荒之年饿不死手艺人。他曾教我做箬笠。从分解小竹竿入手,竹刺扎手连心痛——竹刀剖开后的竹篾,划破手是家常事,手只有长了茧才不怕竹刺。中间还要做圆柱形骨架及帽檐等。帽檐收口更是技术活,族伯手把手教。最后在箬笠外表面抹桐油,既增疏水性又添美观,一顶箬笠终于完工。

下雨天,我兴高采烈戴自做箬笠,赤脚(戏称穿玻璃鞋)上学。撑雨伞、穿胶鞋的富家子弟见了讥笑:乡下人来了。有的还仗着从小学过诗书,明显领先一步,瞧不起零基础的寒门子弟。我学前虽然听从村里老先生鼓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但受此下马威仍不免沮丧。戴老花镜的语文老师洞察秋毫,隔日招呼我进办公室,先褒奖我自制箬笠勤奋可嘉,又以欧阳修幼贫而好学成才勉励,还把他孙子穿过的胶鞋赠我。语文老师姓张,曾聆听散文大家朱自清授课,在学校里德高望重。感恩于张老师的慰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一次张师要大家写命题作文《春》,读过些诗文的同学多想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经典句子。我一张白纸,遂写亲身经历,春耕大忙,子规声里雨如烟,父亲驾牛扶犁耕田,我头戴箬笠腰扎竹鱼篓跟在后面捉泥鳅,又提竹篮挖鲜嫩清明菜。父亲带月荷锄归时,可以美美享受餐桌上的烧泥鳅和时蔬。张师击掌叫好,判为优,将之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多年后想起这一幕,我首先联想起的就是头戴箬笠在春雨里的忙活。

有一天放学下雨,我没带箬笠,冒雨赶回家,摔了跤满身泥水。母亲那时急匆匆赶送箬笠,途中碰到,一起进亭子躲雨,抱头痛哭。

高考那年逢灾荒,粮食稀缺,我早上没吃饱就进考场。穷人子弟惯耐饥寒,似乎也没怎么影响发挥,我幸运地考进一所名校。母亲喜极而泣,指着门前山溪说,风水轮流转。

时下箬笠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作为“古董”进入农家乐。文学爱好者乡间采风,住民宿,戴箬笠,披蓑衣,坐在船上歌吟先贤有关箬笠杰作,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晚年怀旧,原来一起戴箬笠上山拾柴、下田插秧的小伙伴,邀我参观古农具博物馆。几乎每件展品都见过或用过,当然其中少不了箬笠。前厅茶室小憩时闲说少年往事——上山拾柴虽辛苦,但也享受野趣,遇牧牛郎骑在牛背上横吹短笛,宛如天籁之音,美妙至极。看见天上飞禽,也会高唱《对鸟》“介母飞过青又青哎,介母飞过打铜铃嗬……”渴了,手捧山泉水,晶莹甘洌。饿了,寻觅野果,山楂酸甜可口,毛桃脆感上乘。累了,找草地,头枕冲担躺下晒太阳,箬笠遮面养神。乡间传说刘伯温访朱元璋,市井间见流浪汉头枕打狗棒,箬笠遮面,双手双脚摊开仰睡,宛如“天”字;翻身侧卧,身体成弓形,又似“子”字。遂屈指一算,安邦定国非此君莫属,箬笠下藏乾坤,刘伯温识明主。故事说着玩罢了,我俩还是赶紧拾柴储备过冬要紧,哈哈。

作者:王国钦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