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书苑之术业专攻

2019-07-31信息快讯网

有人写书,才有书可买。可惜很多学者呕心沥血所著的书,出版社肯出版却不肯发行,更没有书店肯卖,只好藏于自家床底之下,而其中不乏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想想也让人心痛。学者们都知道老严识货,就跑来请他帮忙。把书从床底下请出来,搬来一两百本放在学术书苑寄售,售出后老严按75%的比例与作者结算书资。截至1994年,学术书苑销售作者寄销书250种,共计25000册。

学术书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店中店”,却在全国学人中间声名远播。90年代初的一天,一个北方汉子来到书苑,个子不高,浓郁的西北口音。原来,此人叫吉春,是位史学家,1989年4月吉春的《司马迁年谱新编》由三秦书社出版。他此次上海之行就是冲着学术书苑的口碑来的,上门推荐自己的作品。行家翻一翻,心里便有了数。老严当即请吉春将带来的书留下,此后靠邮寄补货,每次100本,卖出后汇钱过去。单单这本书,学术书苑就帮吉春销掉了800本,很受读者好评。

学术书苑之术业专攻-信息快讯网

开张之初,老严就定下了一条铁律:但凡与学术无关的,学术书苑决不染指。可是,学术书苑经营15年,唯一一次破例却也是老严所为,为的是一位素未谋面的西部诗人——昌耀。昌耀的诗歌扎根于土地,诉说饱经沧桑的情怀、博大的生命意识,很受读者欢迎。然而,1986年《昌耀抒情诗集》出版,却销量不佳,老严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写昌耀的文章,说他生活拮据,“连抽一包飞马牌香烟的钱都没有”。大概是文人相惜,老严主动写信给青海省作家协会,表示愿意销售《昌耀抒情诗集》。很快,昌耀回信表示感谢,并随寄来50本诗集。虽然不及学术著作动辄几百本,甚至几千本的销量,相信千里之外的这份惦念也足以温暖一个诗人不安的心,夜深人静时为他点上几根飞马牌香烟。后来有西北来的客人,老严还是会打听昌耀的近况。听说诗人生活状况好转,老严也就长舒了一口气。

老严卖诗集,学术书苑的读者却不买账,此举看似欠妥,不过反过来想想,也不至于那么糟糕。至少可以印证学术书苑专业书店的定位是明晰的,读者群体是纯粹的。

凡事都有例外。进了学术书苑的门,文艺评论家、《读书周报》创办人郦国义更多是冲着学术动向信息来的。要摸清学人近来关注啥?跟老严聊聊“谁买了什么书”就一清二楚。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