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她的“芳华”……
“女兵,女兵,普通一兵又不普通,我们活泼、刚强、自豪、光荣……”王惠芳陪伴女儿练琴的闲暇也会弹起这首歌。2006年10月,王惠芳告别部队医院护师岗位,转业到分局罗店派出所工作,从军营到警营,从白衣天使到铿锵玫瑰,对于王惠芳而言,户籍受理这一方窄窄的窗台,是她警察生涯新的天地。
得益于11年部队医护工作经历,王惠芳对窗口工作有着比一般同志更为认真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服务也更热心、更暖心。转业13年间,坚守在窗明几净的窗口后头,王惠芳用微笑迎来送往办事群众,用真情服务百姓,也书写下了最美的人生芳华。
“急”与“缓”的考验
罗店派出所辖区地处宝山区北部,属于农村片地区,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里还保持着农村特有的节奏,不徐不疾,户籍管理工作根植在这样的土壤中,也有了特殊的“急”与“缓”。
王惠芳刚到窗口工作那会儿,首先要适应的是办事群众的“急吼吼”。户籍窗口每天8时30分开始接待,但地区百姓都习惯早起,有的办事群众7点刚过就到派出所大院等候。其实那会儿,王惠芳已经提早到所了,可还是没有那些群众早,每每见此,王惠芳总是主动向等候的群众致歉,办事群众也都很体谅:“没事没事,是我们来太早了!”一次两次,王惠芳还是上了心:“不能总让群众等我啊!”于是,她上班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哪怕没有群众等候,她也总是早早地到窗口做好准备工作,将空调调试到合适的温度,打扫大厅清洁卫生,整理便民服务台,把保温桶开水蓄满……
适应了窗口工作的“急吼吼”,紧接着王惠芳还要适应“慢悠悠”的工作状态。地区上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工作,“留守”在本地的多是老人,如此一来,前来派出所办事、咨询的群众大多是这些当地老人,普遍识字不多、理解能力差,有的还只会讲罗店本地话。刚到窗口工作那会儿,王惠芳就被这些阿伯阿婶磨得“头疼”,明明给了他们“菜单”,需要准备的材料也一项项解释清楚了,结果来交材料还是“七错八搭”。跑的趟数多了,阿伯阿婶们难免发些不理解的牢骚。王惠芳听了感到委屈,但委屈过后,更多的是自责,自己没有做到位,才让这些老人多跑了“冤枉路”,窗口工作能否找到更为合适的方式方法呢?
王惠芳拷问自己的时候,也找到了答案,服务群众是没有捷径的,要想服务好群众,让群众方便,就势必要把麻烦留给自己。这样想,王惠芳也毫不犹豫这样做了,跟群众讲解需要准备的材料,光给“菜单”不够,她还仔细地把材料申办的单位名称也标注全,遇上不认路的,地址、路线、电话更是一样也不能少。怎样让群众快速、有效准备材料,王惠芳更是动足了脑筋,梳理出了户籍常用表单,制作好样表,方便群众参照填写。跟老人解释不清楚,王惠芳干脆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他们,让他们遇到问题随时联系她。如此一来,有些群众原本要跑上三、四趟的事,如今一次就能办结了,地区群众都对派出所窗口这个不厌其烦解答、不怨其琐唠叨的警花竖起了大拇指。
“技”与“道”的真理
别看现在的王惠芳是分局户籍业务办理的“标兵”,曾连续4年获得市局、分局“优秀户籍窗口民警”称号,但当初转业到派出所刚学业务的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带教师傅因岗位调整,教了她5天就调走了,可户籍工作纷繁复杂,涉及到的政策更是多如牛毛,短短5天,对拿惯了针筒、药瓶的王惠芳来说,电脑、户籍登记簿都还没摸热。开始的半年最难捱,上班接待群众,中午休息钻研文件,下了班一趟一趟跑师傅家,将把握不准的材料带给师傅审核,她更是不放过每个月分局户政例会这个向“老法师”们当面学习讨教的机会,每次最早到,最晚走。日积月累、斗转星移间,“小芳”变成了大伙心中的“芳姐”,现如今,兄弟所窗口工作的同事,遇上难题,头一个想到求教的人就是王惠芳;遇到新政策出台,搞不懂,把握不好的,大家也更愿意问问“芳姐”怎么理解,怎么操作,他们知道,王惠芳总会给上最佳答案。
随着地区大动迁、大开发、大发展,一时间,户口迁移频繁,业务办理量大幅增加。面对群众“五花八门”的入户、分户申请,王惠芳对不符合政策的申请,总是有理有节,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抚。她在带教新警时,言传身教“窗口岗位也是守护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道岗”,守好岗、尽好责,政策需要学习和把握,群众提供的各种证件、材料也要认真研究和甄别,身份证、出生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证明材料等等,哪怕有一点疑问、一点瑕疵,都必须查清楚了才能受理。
居民宋某申报户口时就在王惠芳手里碰了“钉子”。当时,宋某为孩子申报出生登记,王惠芳在审核材料时发现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宋某夫妇均为上海户籍,孩子出生证却是吉林省某医院开具的,其妻子年龄偏大,却无任何产前检查证明。王惠芳要求宋某补齐相关材料后再来办理,可宋某却在她不当班的时候又跑来申报。王惠芳查看值班材料时,翻到了宋某申报的材料,发现之前要求补齐的材料一份都没补,推断这其中一定有蹊跷。于是,王惠芳与社区民警走访了宋某妻子的工作单位,调阅考勤发现孩子出生的时候,宋妻竟然在正常上班。在证据面前,宋某不得不承认孩子不是他们夫妇亲生的。
事情原本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王惠芳觉得,心怀百姓才是为警“大道”,业务再精也只是“小技”,事情还不能划上句号。经过了解,宋某夫妇婚后十多年不育,不得已才到外地抱养了孩子,但因领养手续复杂,才出此“下策”。批评完夫妇俩,王惠芳又主动帮他们想办法,指导办理正规的收养手续,并将五年之后收养入户需要的材料一一交代好,更把孩子能申报入户的日子记在了自己的提醒本上,与宋某夫妇定下了“五年之约”——五年后帮助这个孩子报上户口,了却这个家庭最大的心愿。
“红心”与“初心”的情怀
王惠芳一直感怀11年的部队历练,正直、刚毅成为了她宝贵的财富。离开部队那天,老首长的叮咛犹在耳边: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你们都要记住军人的本色不能丢,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时光荏苒,弹指13年,从军营走向警营,制服的颜色变了,但王惠芳的初心始终不渝,在另一个战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百姓的安宁,奋力担当,超常付出。
王惠芳坚信,窗口不仅能服务群众,只要工作做到位了,窗口也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战场。责任区警务组的同事们也从不小觑窗口工作的力量,户籍业务认真精湛的王惠芳,就时常为同事破获案件、抓获在逃人员提供线索。今年1月的一天,一男子到窗口办理身份证业务,王惠芳接待时发现,这个男子有点“怪”,神形枯槁、精神萎靡,“莫不是瘾君子?”曾经医护工作者“察言观色”的本能,让她提高了警惕。经询问,该男子住在外区,为何跑到罗店来办理身份证?面对这样正常的询问,男子闪烁其词、眼神躲闪,也无法自圆其说,还催促加快办理,这样的言行更加深了王惠芳的怀疑,结果印证了王惠芳的猜测,该男子多次因吸毒被行政拘留和强制戒毒。可是劣迹斑斑的过去,无法证明他现在有没有涉毒,考量到男子种种异于常人的言行,王惠芳还是决定不放过眼前的可疑。于是,王惠芳稳住男子,然后一边示意大厅里维持秩序的特保队员靠近,一边找借口将治安民警叫到窗口,最终将男子请进了留置室。经尿检及男子交代,他近期确实又吸毒了,瘾君子就这样栽在了王惠芳的三尺窗台前。
王惠芳这样的“战绩”,同事们记得的还有四、五起,王惠芳总说“碰巧,碰巧而已”,可是大家知道,这偶然之中更多的是必然。认真对待工作,在处理每一件小事时都保持细致和警醒,工作也必然会给予丰厚的回报。这回报不仅是群众真挚的笑脸,发自肺腑的赞誉,更是地区安定有序、长治久安。
作者:何易 陈宇阳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