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黄金期”创业做什么?除了“三个细胞长成肺”,还有这些……
35周岁,是科研人员最具创新活力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沪上的科研人员正在做着哪些“脑洞大开”的创业项目?
昨天,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主题的第二届启明星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上海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市科委、上海大学领导以及50位来自产学研一线的“星友”们一同参会,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星友,是启明星计划获得者的自称。28年前,“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作为上海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推出,为35周岁以下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第一桶金”,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支2000多人、学科技术齐全的产学研生力军。
三个干细胞,长成一个肺
一位老教授,他突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肺完全损坏,完全靠体外人工膜氧合维持生命体征,他还有好的可能吗?上海吉锐医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用干细胞再生肺组织!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首席科学家,左为的公司的核心技术就是肺、肾、子宫等多种人类成体组织干细胞体外稳定扩增技术。以之前的老教授为例,他们在其右肺中叶成功分离了3个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它们能扩展到3000万个这样的干细胞。
这3000万个干细胞要如何为老教授提供一个呼吸功能完备的肺?这就要用到细胞和材料,如同织布过程中的经纬交错,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利用生物材料仿生构建细胞组织的微环境,对细胞的黏附、形态、增殖与分化以及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与器官重建起重要调控作用。材料会延长干细胞的存留时间,提升干细胞的作用效果,功能强大的智能材料在完成干细胞的支撑作用之后还会“隐退”,在身体中自行降解。
目前,吉锐医学已经完成并发表了全球首例基于干细胞移植的肺脏再生临床人体试验,并在主导多个干细胞治疗产品的新药研发管线。左为相信,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将极大改变人类医学的面貌,他的创业必将为改变世界。
“创业和科研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它需要有一支靠谱的团队。”说到打通最后一公里,左为最大的感受是感谢团队的“靠谱”。
“框”住的世界就能“从实变虚”
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所有人都不能走出圈外,这是神话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告诉你有这样一个框,在它框住区域内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你信吗?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抒一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到目前为止,他已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拥有专利100多项。
▲被“框”住的字,就成了电子板书
程抒一演示了如何让框住的世界“从实变虚”。将镶有边框的“透明黑板”装在普通黑板上,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框里就随即显示出和老师笔迹一模一样的字,老师的声音、播放的PPT也会能被电子化,而且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网上被检索和识别。
▲用“框技术”制作的游戏机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堂100%电子化的课,容量只有10M,如果用录播的方式,则容量在500M-1G之间。然后,这样一件教学“神器”,在学校推广时却碰到了难题。学校觉得,老师的板书是学校的核心教育资源,不适宜被电子化,而程抒一认为,这一发明不仅能够让坐在后排的同学看清板书,更能解决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确实,创业和科研是两条不同的路,创业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
“互补创新”成就“时尚”垃圾发电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沪上的新时尚,从垃圾的“归宿”——发电中,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世望就见到了商机。事实如他所料:我国垃圾发电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仅今年一年,国内预计要开设400多座垃圾焚烧电站,后续还有1000多座垃圾电站等待建设。不过问题在于,当下垃圾电站智能化运行水平低下、追逐低价而忽视长远利益,范世望带领团队为垃圾电厂开发了智慧“大脑”APP,让人们能够像操作手机一样操作电厂运行。
▲垃圾发电厂
不过,仅凭这一点,似乎仍无法打动垃圾电厂,他们真正的“痛点”在哪里?在和一位“星友”偶然的聊天过程中,范世望有了方向。原来,抓取垃圾的抓手常常出现松动迹象,每次松动就需要工作人员爬到垃圾掩埋场里去维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增加了安全隐患。这位“星友”表示,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不懂垃圾发电技术。范世望一拍大腿笑着说:“我懂这个技术。”两人一拍即合,互补创新解决了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金放鸣教授用湿式燃烧处理厨余垃圾的技术又引起了范世望的注意,通过启明星联谊会,他找到这位教授。当得知金教授所用技术燃烧后的热量白白浪费掉后,他又有了一个互补创新的想法。他说,他想利用这部分热量构建一个移动式垃圾处理电站,让有机物垃圾随时随地都能变废为宝。
作者:沈湫莎 陈曦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