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花园”在都市的角角落落悄然兴起,沪上出现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新风尚

2019-08-13信息快讯网

“微花园”在都市的角角落落悄然兴起,沪上出现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新风尚-信息快讯网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黄金商圈,不经意地拐进一个不起眼的石库门里弄,一个生机盎然的绿意空间呈现在眼前。成排的绿墙上,蔷薇花肆意生长,瞬间满足了人们对精致生活的所有想象;在远离喧嚣的郊野乡村,住上新居的人们依旧葆有熟悉的乡土记忆,以儿时熟识的蔷薇花为媒,现代生活与遥远的童年记忆产生了奇妙联系……不知何时,大大小小、式样不一的微花园在都市的角角落落悄然兴起。

“城市微花园”的普及可以被视为社区自治发展的一个进步标志。社区自治刚刚起步之时,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成功吸引了社区中的一部分居民参与其中。而到社区自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唤起更多人对家园的“共情感”和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成为许多社区面临的共同话题。

近年来,上海不断蓬勃壮大的社会组织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新面孔,他们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精心打磨了一个又一个微花园。在忙碌的城市里建社区花园,这个看似有些诗意的想象回应的是现代生活中的刚需。比如,书本上刻画的各型各类花花草草难以在身边找到真实样本,让孩子们头疼。而在“城市微花园”中,除了常见的植物种类,甚至还会出现中草药材。通过园艺劳作、农耕体验、自然教育以及丰富的社区活动,不仅是孩童,越来越多的居民们也开始产生兴趣,为一颗种子生长成幼苗而精心浇灌,并因此得以亲身经历四季种植的快乐,更对自然多了一分体悟。

微花园的意义并不止于此。曾有人说,我们在得到空间的同时,却失去了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熟悉的里弄生活,走进现代化社区。在居住空间变得更为宽敞的同时,林立的大楼也让许多人开始了以家庭为中心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空间和邻里交往的萎缩。而“城市微花园”的出现,就像一个个天然“黏合剂”,不仅吸引了社区里的积极分子,也黏住了更多居民的目光。冬去春来,一个个“城市微花园”成为温暖社区的“生命源泉”,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体验。

“微花园”在都市的角角落落悄然兴起,沪上出现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新风尚-信息快讯网

主打自然教育的“四叶草堂”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组织。五年前,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刘悦来开始带领他的四叶草堂团队探索社区更新的更多可能。截至目前,“四叶草堂”团队已经建设了超过60个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并不断探寻着更理想的社区空间模式,杨浦的创智农园就是其中一个。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在他的《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一书中认为,上海创智农园提供了一个在后里弄时代重建共享空间的案例,农园的社区中心功能、儿童社会化功能及创造和共享意义的文化功能,是今天上海大多数社区难以同时具备的。被于海高度评价为理想样本的创智农园,位于杨浦区的创智天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里曾经是建筑边角料,但经过“四叶草堂”团队的一番改造后,不仅拥有了可供居民们认领耕种的“一米菜园”,也成为青少年自然教育类课程、科普讲座的绝佳场所。社区里的孩子们在这里学种菜、辨五谷,也在这里找到了一起成长的伙伴。年轻人会在这里诗意盎然地讨论艺术和文学。热情友善的邻里们则在这里分享着烟火气十足的日常,彼此共享美食。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海的社区建设中,创智农园已并非个例,社区个性化微更新改造,已悄悄植入越来越多的社区空间,许多居民也因此主动、积极地来构建理想中的生活空间。这不再是一次大规模复制的城市建设,而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新风尚。

作者:王嘉旖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