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

2019-08-19信息快讯网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祝所有医务人员节日快乐。

中国的医生很厉害,用智慧、奉献与爱心为13亿中国人织就了一张健康网,中国医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老龄化社会加剧、SARS等重大传染疾病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疾病人群日益庞大、对癌症的治疗与研究尚且难言胜利……这一切都在指向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生?

8月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篇观点性文章,题目是“拯救濒临灭绝的医生科学家”,指出在过去40年里,从事科研的美国医生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占整个医师队伍4.7%的峰值下降到今天的1.5%,下降了68%。

为此,包括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6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重振医生科学家的计划。

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生?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科学研究?

需要会看病的医生!有人会这样说。什么叫会看病?兢兢业业、严格照搬“老祖宗”留下来的看病规则算会看病吗?如果医生只会“照搬前人”,难以想象今天的医学成就是从哪来的……医生是需要一些“突破力”的。这种“突破力”从临床来,回到临床去,宗旨一定是服务临床,服务人类健康。

探讨“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医生”,对我国也极具现实意义。坐拥全世界最大的病人量,我国的医学论文发表量也在全球数一数二,但我们能否就此称强?

今年5月,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在交大医学院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大会上发表近90分钟的讲话,给医学院的“下一个十年”画下新蓝图,现场掌声不断。

继力推临床研究之后,创新团队建设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新一轮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国强院士直陈:我们现在真的处于一种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

中外的两场思考殊途同归,给了我们至少两点启示:第一,我们的医学成就前所未有,健康挑战也是前所未有,这个时代更急需鼓励新一代医生投入医学科研,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第二,如何解决将聪明的头脑放在为其提供发展支持的环境里,让他们能够提出尖锐问题,追寻难题答案,这是一个终极命题。

本文根据陈国强的讲话录音摘要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开始今天的讲话前,我提议大家先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上海市教委、人社局、财政局等对我们创新团队计划的支持。

虽然,大家都通过非常公正公开公平的遴选加入了创新团队,获得了相应资助,应该表示祝贺,但我也在思考:拿了钱跟没拿钱,产生的效果会不会有差别;如果拿了钱也是这点成绩,不拿钱也是这点成绩,我感觉这有点浪费。要知道,政府是出于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拨出大笔资金开展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

我们创新团队中有68%的成员是在临床医学,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市人社局、感谢财政局,对我们希望调动临床医生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给予充分理解。

回看过去的40年,我们的医学是大大的发展了、进步了,但我们的医学发展和进步,有多少是寄托在老外的技术、仪器设备、药品基础上的?

首先,我觉得大家要充分认识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看ESI排名、自然基金、SCI论文量这些指标,我们确实可以有足够自信,两校合并十多年中,医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依旧深切感觉到,医学院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信息快讯网

大家回过头去看,10年前,交大医学院还是有不少全国第一乃至国际前沿的创新成果的,这十多年发展了,有这么多自然资金、SCI论文,但我们数得出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有几个?

换句话说,在过去的评估体系下,大家可能是自以为好,我相信十年后,随着现在反“五唯”推进,真会矫正现有评估体系,因为现有评估体系难以使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在当前提倡学科交叉融合、迫切需要学科交叉的形势下,说实话,我们医学院的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远远落后于其他高校。

再看高水平论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好,《柳叶刀》也好,交大医学院预计在我们力推临床研究计划后,可能开始在这些期刊上亮相了,但还是与国家整体发展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大家在外可以自豪,但在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信息快讯网

今年7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瑞金医院肾内科科陈楠教授团队成果,这是该杂志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临床试验结果

我们的学科是否能够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并真正获得国际话语权,助力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建设?我们如何从目前的思维模式或工作方式当中解脱出来,对医学院的战略发展进行进一步部署?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年初,我们提出以“归零”的心态,改革再出发,思想再解放。到底改革怎么样再出发,思想怎么样再解放,怎么样实现新的创业。我想,这不仅仅是医学院班子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全体医学院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一直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日新者必日退”。这些话,虽能倒背如流,但如何真正去做到?我深感,我们现在处于一种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

另一方面,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有人估计从现在到2040年前后,将是新科技革命蕴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令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回看过去40年,我们的医学是大大地进步了,但我们的医学发展和进步有多少是寄托在老外的技术、仪器设备、药品基础上的?

到2040年或者说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如果我们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还是寄托在老外的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或寄托在国产的、但少有交大医学院贡献的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的话,交大医学院还能够说建设一流吗?还能说交大医学院是在建世界一流吗?

所以,不忧虑是不行的。

我们国家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努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又提出从以治疗服务为主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们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只有前瞻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才有可能实现一流医学院的梦想,立足于时代潮头。

现代的医学实践、科学研究都已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的年代了。当医生,要做MDT,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科室的力量难以解决疑难杂症,所以要搞多团队合作。科学研究也一样。

所以说,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刀刃向内,触及深层利益关系和矛盾,以自我革命精神破立结合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真正形成一些创新团队,围绕一两个关键的、前沿性的基础和临床科学问题,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来展开团队协作攻关。

今天的创新团队建设,就是一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突破,而不仅仅是给各位口袋里面增加一点钞票。

关于创新团队的成果,我想,我更看重的是真正形成一些创新团队,围绕一两个关键的、前沿性的科学问题,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来展开团队协作攻关。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创新团队的重要性:创新团队运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年以后的交大医学院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一流,是不是真正能够实现我们长期说的内涵建设。

如果拿了钱,组建了团队,还是像过去一样,各玩各的,还是小作坊式地做,我看,可能的结局是给钱与不给钱,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创新团队运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年后交大医学院的好坏。是不是十年以后,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交大医学院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世界医学教育舞台的中央?

其次,我想强调一下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我心目中,任务只有两个,一个是产生一流成果,另一个就是造就一流人才。

产生一流成果是希望在部分人群中实现从既有小作坊式的自由探索向重大健康需求为目标的集团作战研究模式的转变。我们希望创新团队能真正瞄准一到两个重大的基础和临床科学问题,或者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以老带新协同攻关,产生一个真正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或者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的重大成果。

这个成果不是说能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几等奖。我们要追求的,真的是从零到一,或者说“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成果和将知识变成生产力的应用性成果。我们不希望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只产生论文和影响因子,而没有变成认识生命和疾病,真正服务人类健康的国际引领性成果。

我的理念一直是三七开,30%成功,70%失败,这还有点高,因为科技创新是九死一生的活。就按三七开算,我们今天建设60个团队,每一个团队围绕一个科学问题,30%成功的话,就有18个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会在未来十年产生,这多伟大啊!

所以,大家必须要理解一流成果的真正内涵,奖、项目、论文固然重要,但是都是副产品。

第二个,是要造就一流人才。这次整个创新团队中,有69.4%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我们讲人才队伍,造就一流人才,一方面要培养这69.4%的青年人才,当然也鼓励没有入选的青年人才成长,毕竟我们的经费有限,不可能回到吃“大锅饭”的时代。

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硕博士、博士后甚至是本科人才。因为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无论是接受的教育,还是国际视野,他们都比我们这代强。

实事求是讲,不要以为自己有顶帽子,好像就有多么伟大,帽子只表示你过去做得还可以,不等于说你以后还可以。所以,不要去唯帽子,不要去唯论文,也不要去唯项目,我们要唯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助力一流,惠及民生。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信息快讯网

今年7月,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刊载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我刚刚说创新团队建设的好坏,决定十年以后的交大医学院。如果十年以后的交大医学院,有18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同样按照三七开算,我们现在有460个年轻人入选,成功30%,就有138个青年人才有能力去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到那个时候,做交大医学院院长的人,还用吃安眠药睡觉吗?恐怕不需要了。

所以,这项工作是奠基性的,也是以归零的心态,改革再出发,思想再解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的原因。

隆重地召开推进大会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团队建设看得太重要。开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大家来签个到,而是重在统一认识。纳税人愿意拿这部分钱,真正是希望交大医学院不是成为嘴巴上的一流,而是十年以后实现真正的一流。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考核是自我考核,我们真正是有份责任感,真正是在改变吗、在求变吗?

这十多年来,交医人饱满激情与担当,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力,实干苦干,尽管难免有时有点怨言。对此,我深表感谢和欣慰。大家虽然很辛苦,但是我相信我们的辛苦换来的应该是我们多少有点自豪感!

为了进一步统一认识,高质量推进创新团队计划,我还是提几点要求,可能不一定系统,但每句话都是我的心里话。

首先是对团队负责人的。学校赋予团队高度自主权,但希望我们的团队负责人切实制定并落实好团队的管理办法和发展计划,加强内涵建设。在前期布局谋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凝练一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坚持不懈开展深入研究。

在遴选创新团队之初,多少还是有点拉郎配的成分,所以,大家真的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瞄准哪几个科学问题,持之以恒地协同攻关,开展研究。而不是过去干什么就依葫芦画瓢地干什么,最后还是拿了钱,各干各的,发几篇论文交差了事。

我们的团队负责人要真正去思考起来,要以高度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而不是以论文、以项目为导向,一切都要以伟大的科学问题为导向。我看一个团队有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我们就有60个核心科学问题了。这60个核心问题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三五年以后,还用担心没有重点项目吗?

我也拜托每个团队负责人,真正要加强内部的交叉协同,锻炼出能够承接重大项目、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创新团队,和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军人才。

这篇内部讲话为何引来掌声不断,听陈国强院士谈: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科学家?-信息快讯网

拜托我们的团队负责人,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我们现在40岁以下的青年,做临床科室的主任只有0.47%,40岁以下做科副主任的只有4.68%。你们别总说70后, 70后也不小了,70年的人也49了,奔五了,79年的人也40岁了。我们这代人,在40岁时就已经做不小的领导或学科带头人了。

第二,是关于青年人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对我们来说,交大医学院的青年,你们的理想信念和在理想信念下支撑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就关乎交大医学院的未来。

近期,我特地找了几个青年人聊了一下,我发现不少青年的状况是:激情流逝了,从有棱角被磨成没有棱角了,本来就“娘炮”的变得更“娘炮”了。他们感觉到没什么大希望,反正40多岁还是一个主治医生,觉得这辈子能做副主任医生就很不错了……我认为,对青年人来说,真要有一点理想,要有一点“汉子精神”。

我还了解到,我们的青年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对技术很感兴趣。机器人手术培训,一天一万块钱,他都愿意自己掏钱去培训。因为,他觉得技术越多,身价越高。但是, 别忘了,我们不能缺失技术以外的东西,缺失灵魂!

我觉得,没有灵魂的躯体即使年轻也都在启动死亡的程序。

还有些青年医生的理想是能成为周末去“走穴”、开“飞刀”的“大医生”。他们互相比,你飞三刀,他飞四刀,我就以飞四刀的为榜样,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周末能有人请他开“飞刀”。如果青年的理想停留在这种层面,我看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要达成就异常艰难了

我斗胆说这些话,我觉得我还是蛮接地气的,但我越接地气,忧虑就更深,感受到光鲜的表面掩盖了很多的现实无奈。

第三是关于团队,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首当其冲是“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同样是交大医学院建设一流的动力源泉。

创新之后必须“协调”,因为我们的创新是守正创新,这就需要协调。

创新,协调,必须做到“绿色”。对医学院学科建设来讲,“绿色”就是学术诚信、求真务实。

在这些基础上,才能讲“开放”。如果既没有创新能力,也没有协调能力,学术生态环境也不好,还如何开放?

最后是“共享”,我们创新团队做好了,十年以后交大医学院在某些领域变得真正理直气壮地站在世界医学的舞台中央。到那个时候,我们所有交医人都能够感到自豪,人类能够享受我们的成果。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通过奋斗获得的“共享”和幸福。

我们强调团队必须要有协作意识,并不否认个人智慧、个人价值。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我们也必须强调,这个团队不是九个人为团队负责人打工,而是围绕一两个科学问题集体攻关。这个过程中,成员必须建立相互信任。很难想象一个充满猜疑的团队能配合无间,这样,充其量只能称为一群人。团队不等于一群人。

相互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基石。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团队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学科发展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这个不是口号,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是亲身感受到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理念,这种胸怀和格局。

我上次在一个地方调研,有人调侃说说,在我们这里做院长的拿国家奖,做科主任的拿市奖,做小巴辣子的只拿三等奖。我深知这话后面的内涵。但是,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青年们才能脱颖而出。

我拜托所有的团队都静下心来、沉住气,真抓实干,推进团队建设。团队负责人要有情怀和奉献,切实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关心、指导好所在团队的团队建设和青年人才的成长;团队骨干要有担当和责任心,勇敢面对挑战,攻坚克难,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真正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使交大医学院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团结协作,协同合作,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局面,为医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个是关于考核。坦率说,我不赞成过多考核,我觉得我们必须心无旁鹜,沉下心来,瞄准一两个科学问题,持之以恒,我不敢说一辈子就干这桩事情,但至少五年、十年我们就干这个问题。

最后,我觉得是要宽容失败,科技创新是九死一生的,要每个团队都成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是,不允许拿了钱不干活,或拿了钱还是像原来那样干活。

当然,教委、人社、财政局必须考核,为什么?拿了政府的钱必须要考核你,他们叫“绩效考核”。但在我心目中,真正的考核是自我监督和自我考核,我们真正是有份责任感,真正是在改变、求变中心无旁骛的奋斗吗?有奋斗,就会有收获!

所以,关于考核,一个方面,官方考核,要认真对待。但对我来说,最大的考核就是五年或十年以后,我们是不是产生了一批有一批的一流成果,造就了一批一流人才。因为科学研究不可能是今年给你投入,明年你就能取得非常伟大的成绩的。

第五个是关于管理队伍。我们要求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各二级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创新团队的状态管理和督查;加强服务意识,对团队反映的问题要加以认真研究,及时给予反馈和提出改进方案,为建设交医特色的创新团队保驾护航。

最后,我讲,人,相互依靠才脚踏实地;事,共同努力才简单容易;路,有人同行才风景美丽。总而言之,我是真的拜托大家,从现在开始,继续以更大的热情,牢记使命与担当,真抓实干,为我们交大医学院产生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而协同作战,鞠躬尽瘁。

作者:陈国强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新动能源源不断后劲足(中国经济纵深谈(11))
临港新片区:开放新步伐 创新加速度
5000年前的埃及容器酿啤酒,4500年前的微生物烤面包,当科学家入了美食的坑,吃货们简直要尖叫!
蔡英文再失民心,喊话民众“再给四年好不好”,惨遭打脸“谁来还我们这四年”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中福会养老院护理团队创新护理方法,让更多老人过上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吸引全球科学家近悦远来,李政道研究所预计明年八月竣工
13.99万人次!“利奇马”过后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单日出入境人数创新高!
《特赦1959》原型人物王耀武:毛泽东曾让罗瑞卿转告“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创伤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蒋米尔:“三个一”传承“血脉”
上海优质医学“授渔”马来西亚
2018年全国结婚率创新低,仅为7.2%。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了?
今天凌晨,四川宜宾4.1级地震!日本科学家的一项新技术或将有助实现地震预测
"血稠"竟然是伪科学!更扎心的是,"血稠"和血栓的关系其实是…
当我们谈论周杰伦时 | 陈沐
中国科学家研发的不退色的变色环保图料登上《科学》子刊
虽然与冯小刚无关,《甲方乙方2》总制片人却说:“我们拥有完整的版权,拍的是一部走心的喜剧可是有完整版权的
人民网评:总书记的回信凝聚力量,我们都是收信人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何悦:能百能千 不厌不倦
25岁医学硕士患癌,她捐献遗体告别世界:“江山给你们,朕玩够了,拜拜。”
港媒:与黎智英等“庆功”神秘外国男子系美政府顾问
丁俊晖、奥沙利文悉数出战,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9月开杆
幼儿教学怎么办?这位托育园创办人说:这位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是种幸福
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
救回生命,只需28分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打造急救闭环获上海市“第二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万问万答》亮相上海书展,这本书为何得到了叶叔华、丁奎岭、褚君浩、王恩多等科学大家的推荐?
航天女科学家调侃单身原因:男友第一反应都是她在航天局做前台
联播+ |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牢记习近平这八句话
习近平: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香港股市再创新低,撒切尔夫人开始相信中方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 邓小平与香港回归往事(二)
孙子给九旬爷爷拍组照,成最时尚老爷爷蹿红网络!如果时光留不住,就让我们优雅地老去
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所长朱洪葵说: 第二届进博会是我们最新的迎考目标
普陀设“天地波克”产业创新基金
今天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四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决出创新组10强!
科学论文署名有多“任性”?阿猫阿狗都能成为作者
“新民科学咖啡馆”入驻市民文化客厅,与您相约一起探秘自然
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北极科考活动即将开启,科学家将在北极冰面考察13个月
首次全球范围评估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死亡影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复旦重要成果
落户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明天开业试运行
10个白领8个腰脱,腰椎间盘膨出和突出是一回事儿吗?腰痛必知的医学真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