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

2015-09-26信息快讯网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25日下午,油画《教授们》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图书馆揭幕。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油画《教授们》由新闻系77级校友自愿捐款创作,并无偿捐赠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复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桂发、副院长李双龙与校友代表于起翔、许明、罗晓岗互赠油画样张和捐赠证书。

六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张1988年拍摄的老照片,一幅2015年再创作的油画,展示了一代宗师巨匠风采,带着厚重的历史感。2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校友将他们自愿捐款完成、再现首届新闻学博士论文答辩会场景的油画《教授们》,无偿捐赠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向教授过他们的老师致敬的同时,更希望将大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油画《教授们》再现的是1988年7月复旦大学首届新闻学博士论文答辩会的场景。

油画《教授们》再现的是1988年7月复旦大学首届新闻学博士答辩会的场景。一本杂志、一面锦旗、一方桌布、一瓶汽水……油画中这些简单的摆设,映衬出论文答辩会简朴庄重的氛围,也透露出那个年代的清朗学风。

端坐台前的是五位答辩委员会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余家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钱维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隆栋、复旦大学教授舒宗侨、复旦大学教授宁树藩(自左二至右)。他们都是新闻教育史上德高望重、桃李天下的大师。

而坐在桌子一侧的老者则是博士论文导师、复旦大学教授王中。作为1984年教育部首批授予的两位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之一的王中教授,在油画中他若思若虑,眉宇间透出一股铮铮之气。当时,他已经74岁高龄。

创作这幅油画的想法,源自今年4月新闻系77级校友微信群“7713”的一张老照片。这张老照片的发布者是77级校友高冠钢,也是这场答辩会的主角——复旦新闻系培养出的上海首位新闻学博士。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1988年7月,高冠钢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图为手机翻拍的老照片。高冠钢 供图

“这张照片是我妻子在协助答辩时拍摄的,应该是临近答辩结束时拍的。”高冠钢说,这张照片已不见多年,是今年初在家里整理时找到的,找到后特别激动。他用手机拍下这张照片,并传到了班级的微信群里。而这张照片也唤起了同学们对中断十年后首次举行的高考、对议论风生的课堂的记忆,更有对当年给予他们谆谆教诲的所有老师的敬意。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高冠钢特意从美国赶回来参加捐赠仪式。他回忆起与王中教授师生相处的点滴。

高冠钢对当年论文答辩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博士论文的题目是《论美国新闻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的历史演变》。答辩五人小组中有两位为校外专家,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张隆栋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任,体现了答辩会的公正和严谨。答辩会历时3个多小时,但高冠钢没有丝毫的紧张。在他看来,那场答辩会更像是在和五位教授在讨论问题。

“王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术上讨论一切可以讨论的话题。”高冠钢说,王中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可以不说话,要说就说想说的话,说真话”的人生教诲都令他终身受用。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作为复旦大学培养出来的上海首位新闻学博士,高冠钢上了上海学生英文报的头条。高冠钢 供图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油画中六位教授的部分家属也来到捐赠仪式现场。图为王中教授的女儿王进军(左)与77级校友共忆当年。

王中教授与77级校友也有着不解之缘,曾教授新闻学理论等课程。在校友们的印象里,讨论、辩论,是课堂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把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77级校友程士安犹记王中教授的这句话,时刻提醒他们,无论什么情况、面对什么问题都要有独立思考。留校任校,程士安也延续了“对话式”的课堂传统,在多年后的一次迎新大会上,她把这句话送给了“85后”学生们。

由于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底片已无处寻觅,手机翻拍效果又有限,新闻系77级校友决定自愿捐款,将照片用油画的方式再现,邀请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超成教授创作,并最终无偿捐赠给复旦新闻学院。通过这幅油画,他们想向教过他们的所有老师致敬,同时更希望将大师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77级校友的指导员、任课教师等出席捐赠仪式,对油画《教授们》传递出的意义给予肯定。

为了这次捐赠,30多位新闻系77级校友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赶回母校。“我的学号是7713024”、“我的学号是7713018”……几乎每位到场的校友都还能报出自己的学号。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1977年是意味深长的年份。中断十年的高考宣布恢复,为了加快进度,当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第二年初春便宣告开学。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校友们在捐赠纪念册上的老照片中寻找往昔的记忆。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77级新闻系校友中年龄最大的翁大毛(右一)和最小的吴建滨(右二)在纪念册中找各自的照片。

“全班59名同学,你最小,我最大,我们俩相差14岁。” 翁大毛与吴建滨相见,两人兴奋地将手紧紧地握在一起。1947年出生的翁大毛当过农民、做过代课老师,也在公社里做过记者、电台编辑。1977年高考,他被复旦新闻系录取,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名。1978年,当两个孩子踏进小学校门,他也成为了一位大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学习刻苦,几乎能把老师课上说的原话都记下来。

“我也当做农民和代课老师,但远远没有他们经历的多,他们读过的一些书我都没看过。”年纪最小的吴建滨说,一进入大学他就发现了与同学们的差距,为了赶上大家,他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那时来上海很久了,我就不知道盐巴在哪里卖,还是父母从老家给我寄来”。

回忆起当年的学风,校友们都感慨万千:“无论我们毕业多久,但从未感觉离开过,我们与复旦的缘分也不止是4年、10年,而是一辈子。”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两位校友在翻看老毕业照。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学院办公室教务老师邵京还保留着刻有77级校友名字、课程、分数的橡皮图章。

一幅油画一生情结 复旦新闻77级校友与“教授们”-信息快讯网

图说:邵京(左)与77级学生李新(中)、朱大建(右)回忆当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