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与藏书楼

2019-08-29信息快讯网

复旦大学已故朱维铮先生曾称:“因为出了徐光启,由人杰而地灵,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的首处空间中心。”(参见朱维铮为《历史上的徐家汇》一书所作序言)李天纲教授亦将徐家汇称为上海的“拉丁区”,“是上海,乃至全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此看来,徐家汇各种文化事业的影响已突破了其宗教性,而成为上海近代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为近代中国社会注入某种具有“先进性”的事物。             

现在我们以徐家汇气象台为例,具体考察这种影响是如何作用到中国社会的。在徐家汇的各项事业中,气象台、天文台等自然科学可以说是具有最少“宗教性”,却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事业。因其需要纯粹的科学精神,经过严密的测量,进而应用到各种社会生产生活中去。             

民国时期,我国科学界对徐家汇的各项科学事业多有关注,且有合作关系,主持这些事业的传教士们也多获得彼时中国政府的奖励。如1916年时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的天文学家高鲁呈请“洪宪皇帝”袁世凯奖励徐家汇气象台台长劳积勋(Froc)、佘山天文台台长蔡尚质(Chevalier)五等嘉禾奖章。上海总商会也因气象监测有利于航运安全,而向徐家汇气象台捐款。诚如1937年曾详细考察徐家汇气象台科学情况的刘咸所总结的:“该台执事人员皆为天主教士,教士之使命,本为传教,乃竟能出其余暇,作此等重要深邃之科学研究,继续不缀,成绩发皇,有贡献于科学真理,增进人类知识,拯救无数人命,此尤吾人所钦佩者也。”(参见刘咸:《徐家汇气象台之概况》,《科学》1937年第1期)             

徐家汇气象台的事业也被复制到上海附近的南通,造福一般地方民众。原来张謇考虑到气象对农业民生的重要性,遂于1913年派精于数学的青年学生刘渭清至徐家汇气象台,跟随时任副台长马德赉(Moidrey)在菉葭浜学习了数月气象测算和仪器保管之法,又托徐家汇气象台的传教士们向英法德各国购买测量仪器,进而于1916年成立南通军山气象台。气象台成立时,张謇还致函马德赉,称:“南通气象台规划购器诸承指导,感荷良深!”(参见张謇《复马德赉函》1916年7月)邀请马氏参加成立大会。             

气象台与藏书楼-信息快讯网

主持南通军山气象台的刘渭清在气象数据监测上与徐家汇气象台保持紧密联系,除对照两个气象台监测数据异同外,他还同马德赉互通音信。马德赉在一封回信中,认为刘渭清的气象记录将会极大地贡献于气象科学文献。             可以说,耶稣会在徐家汇举办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事业,在一开始有着满足近代中国社会了解“西学”的外在动力和间接传教的内在动力。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社会对建设近代科学事业的追求,促成了传教士科学事业在地方社会的转化。南通军山气象台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具有近代科学水平的气象台,它的成立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成果。             

这一转化成果,实际上又是明末徐光启在译著西方科学著作时即所追求的,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达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与徐家汇渊源深厚的马相伯,在年轻时期也曾被耶稣会士寄予厚望,希望由他主持相关的科学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马相伯退出了耶稣会,转而通过参与世俗活动来促成中国的自强。马相伯后又常居土山湾,成为徐家汇这个文化空间中最重要的旗帜性人物。兴办震旦学院,某种程度可看成是他希望天主教事业能有助于中国的一种方式。             

徐家汇以被称为“徐上海”的徐光启而得名。1933年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时,马相伯曾向中国科学界介绍了徐光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徐光启对科学的追求,在徐家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实在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意味。             

除了科学事业外,徐家汇藏书楼也参与到近代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的研究脉络中,成为一个特别的学术性图书机构。1936年的史料显示,彼时徐家汇藏书楼的中文藏书有12万册左右,外文书大约有8万册,加上耶稣会会院、天文台、修道院、徐汇中学、徐汇师范中学等机构图书馆的藏书,彼时徐家汇的藏书量约在30万册上下。丰富的藏书,吸引了诸多学者前来参观借阅。作为徐光启十二世孙的徐宗泽曾任藏书楼主任,他在接受上海《大公报》记者采访时称,民国时期著名记者、新闻学家戈公振撰写《中国报学史》一书时也曾来此借阅老旧报纸,抄录参考资料。             

彼时,徐家汇藏书楼也具有一定的公共开放性。正如徐宗泽所说的:“我们平日虽不开放,但是从不拒绝学术家及学术团体的请求,在可能范围之内,我们很愿意和各界做学术研究的合作。……我们也打算拣一个出入便利的适中地点,另外建造一座新式的图书馆。图样早已打好了;不过预算建筑费,至少需洋十万元,希望有热心文化事业的人,大家踊跃代为募捐,使这一座古旧的藏书楼,能够变成上海最新式的,而且也是最大的图书馆才好哩。”(《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参观记》,《圣教杂志》1936年第6期)             

徐宗泽扩展徐家汇藏书楼规模的理想,应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下而未能实现。不过,现在基本保持原样建筑规模的徐家汇藏书楼,作为上海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个受到中外学者欢迎的学术性图书馆。2015年上海图书馆联合学界在此成立了“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此外,它也是徐家汇源的重要旅游景点,定期举办展览,发挥着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在此,我们也可以总结说,历史上的徐家汇可被看作是以满足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更新的需要为根本,在近代上海社会形成的一个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独特文化空间。而现如今的徐家汇源,则已经转化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代表了海派文化的融汇特性,在存续徐光启汇通中西精神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上海的城市精神。



作者:李强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李纯一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