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平抑肉价过快上涨

2019-09-13信息快讯网

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平抑肉价过快上涨-信息快讯网

9月10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畜肉类价格上涨15.0%,影响CPI上涨约0.7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涨23.1%,涨幅比上月扩大15.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

多部门携手 稳生产保供应

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从稳定当前生猪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强化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具体看来,《意见》要求促进生产加快恢复,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动物防疫、环境控制等设施建设。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

11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除了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加强监测调度和市场预警、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等措施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仍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他提到,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督促地方加快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以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增养补栏。支持符合条件的非畜牧大县生猪规模养殖场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督促地方落实仔猪、种猪及冷鲜、冷冻猪肉运输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同时大力发展禽肉和水产品等动物蛋白替代品的生产。

为恢复生猪产能,抑制猪肉价格上涨,中央财政采取了一系列补贴支持措施。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负责人姜大峪介绍称,财政部出台临时贷款贴息政策。中央财政按不超过2个百分点,对种猪场、规模猪场的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养猪企业扩大规模和缓解资金压力,稳定生猪产能。

财政部也将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并要求各地立足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畜牧大县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等,进一步夯实生猪生产发展基础。同时,明确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统筹职能,切实加大生猪稳产保供支持力度,支持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等相关工作。

9月1日,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明确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规定,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负责人高永在今日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用地上就是要切实保障生猪生产的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

多渠道结合 解决猪肉价格上涨难题

在保供应方面,《意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冷库资源参与猪肉收储。合理把握冻猪肉储备投放节奏和力度,多渠道供应销售猪肉。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保障市场供应。

早在8月2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商务部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同时,还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继续鼓励扩大猪肉进口。

9月1日,交通运输部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同时,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要求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猪肉价格上涨以来,发改委迅速向各地发出提示函,督促有关地方及时启动联动机制,按照时限要求,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彭绍宗介绍,截至目前,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2.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达到1.29亿人次。

此外,《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保额、扩大保险规模,并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鼓励地方继续开展并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

9月4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生猪保险保额,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增加至1500元,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增强生猪养殖风险抵御能力。

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

对于未来猪肉价格走势,后市预期趋于乐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表示,6月份以来全国生猪养殖盈利大幅提升,部分区域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生猪生产恢复出现向好迹象。

回顾2001、2004、2008、2011和2016年的“猪周期”问题,除疫病的影响外,猪价的波动更多受到散养户过多,供需平衡难以保持的影响,容易出现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差时一哄而散的情况。业内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占市场比例越高,猪价受周期波动就会越平稳。

本次《意见》的出台既立足长远明确了发展思路和目标,也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于康震表示,《意见》在机制上的一个亮点就是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通过政策的调节和支持,大大降低了猪周期对生猪生产的影响,既保障了供应方的利益,也弱化了猪周期带来的市场价格波动。

从金融支持方面来看,针对生猪养殖周期长,受市场、疫病等因素影响较大,《意见》提出“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给养殖户提供了融资渠道。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在采访中表示,金融政策支持解决了活体无法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养殖业融资的难题。

扭转“猪周期”,建设畅销机制。政策层面通过鼓励散养户挂靠大企业,让规模养殖带动散养户从技术、规模、产销等各方面进行升级,扶持企业和小农户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产业化、标准化生产。通过订单和技术支持来约束、减轻散养户集中进出市场带来的过度供给、空缺等问题。

减少“一刀切”政策,通过疏堵结合的手段,依靠大数据指导按需生产,而非一味让市场价格来引导生产,是解决“猪周期”影响的有力手段。通过规范、规模生产,有效应对疫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也有效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致力于解决百姓吃肉的问题,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组合拳”长短结合,短期内致力于解决供应和生产的各项难题,而在长远看来,也理顺了生产和周期、市场和生产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抓住了生猪转型升级的关键薄弱环节,必将进一步助推生猪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来源:新华社

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