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造园人张南垣传奇
如果说东晋王羲之以曲水流觞、《兰亭集序》,定格了江南文化的久远高度;那么在时隔千年之后的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松江张南垣则以曲水疏花、"土中戴石"的造园艺术风格,定格了江南乃至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最后的成熟标志。他创新了一个流派,开创了一个时代,不仅是古代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之一,而且是江南园林文化独树一帜的传奇人物。
传奇人生
演绎平凡与非凡
张南垣(1587一约1671年),名涟,以字南垣行。出生在今松江老城区中山中路666号西林寺塔附近,古为松江府城西郊的一个平民家庭。他降生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农历二月,垂挂的柳枝在古市河岸边吐出嫩芽,随之长出绿叶,迎来柳絮纷飞,满月酒那天,气候升温,春意正浓。松江府城人家"做满月"的庆典仪式总体简单,其中最温情的一幕是在酒宴开席后,家长抱着婴儿到各桌与众亲友见面的那一刻。此时,亲友喜笑颜开,都会当面说些吉利话。然而,当亲友见到张氏怀里的婴儿后大多愣了神,不知要说什么恭维话好。因为这孩子长得太黑了。倒是涟儿的母亲洒脱幽默:以后说不定张家会出个大明"包公"。一语解尴尬,满桌添喜气。涟儿慢慢长大成人,虽长得腰圆膀粗,却终未长成七尺男儿之躯,史记其"脸黑,身矮胖,性诙谐。"
张南垣
张南垣虽与相貌堂堂无缘,但他内心充满对美的爱慕。他爱乡里乡亲的音容笑貌,爱山青水秀的九峰三泖,爱松江府城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脸黑的他,更爱能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一张张白色宣纸,选择了与其相貌似乎并不协调一致的美术,"少写人物,兼通山水"。从戴名世《张家翁传》中看出,心里装着美感的张南垣相当聪颖。在董其昌书画艺术光环幅射晚明、笼罩松江之时,不是松江画派中人的张南垣,其画作竟然也有"四方争以金币来购"的一时风光。须知,晚明时的松江主流画风,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山水画派。从张南垣"少写人物,兼通山水"来看,比董其昌年小30多岁的张南垣,作为晚辈,他尊敬董其昌,曾去拜谒过这位同在一座城里居住的书画大师。《清史稿》记张南垣"少学画,谒董其昌,通其法"。但客观来看,明代松江画派中后期领袖人物莫是龙、顾正谊、孙克弘、董其昌等人,不仅比张南垣年长一辈,而且一个个都有社会背景和富足的家庭条件,皆宅第巨大,庭院雅秀,就连隐居东佘山的陈继儒山居,也可见楼阁亭台,奇花异木,风雅秀丽。相比之下,年轻时的张南垣,不过是一介平民画师。但他外柔内刚,心气颇高,虽无缘学画于董其昌,也非董氏门下弟子,却在画山水上与董其昌以黄公望、倪瓒为宗走的是同一条路子,即"少学画,为倪云林、黄子久笔法"。可见在师法学画山水上,他虽没有董其昌出名,却同宗同源,并且擅长画人物,比专工山水的董其昌画路似乎更为宽广。
传奇的故事往往一波三折。用今天的话说,张南垣的人生之路,曾经历一段"转型发展"。不过,由画家转为匠人,算不上是华丽转身,倒像是一次人生蜕变,一次艰难的重生。因为画家与造园匠人的作品较之,虽然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艺术呈现,恰如西晋吴郡华亭人陆机《文赋》所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但画家的一支笔,可以自主地去写去画,无须考虑其他。一个优秀的造园匠师,除了要赋予园林以诗情画意的灵动外,必须首先考虑园主的想法。因为园主不仅是出资造园的东家,而且倾其财力营造私家花园的园主,往往具有深厚学养,向往在湖光山色中陶冶坐忘林泉、淡泊宁静的澹远情趣,更何况明代松江,为科举、学术、文学、书画之大邦,人才渊薮,经济富庶,造园风盛。所以,园主的想法,必须首先顾及。计成《园冶》说得精辟,"三分匠,七分主人"。造园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叠山理水与建筑和花木配套,以及东家拥有的财力是否与其理想中的园林相互匹配,还有诸如工期要求与天气情况是否美满吻合等客观因素都在考虑之列。摸着石头过河的张南垣,在造园过程中体会到了叠山累石,另有一种学问,其胸中丘壑,较之画家为难。
一名造园叠山匠师的手艺和学问并不单一,石匠、泥水匠和花木造型、盆景制作乃至叠山理水等诸方面布局理念和相关手艺均须兼备。张南垣之前的园林叠山时尚"堆山法",而张南垣自创的是土中戴石的"拖泥带水"法,不管哪种作法,都要长年累月与土石打交道。除去露天作业辛苦外,还有一点并不明朗,即从画家转行为造园叠山艺术家的古来有之,但能叠出个名堂的人毕竟为数不多。在转行的过程中,张南垣也有过苦恼,好在松江这片神奇土地上有不少转一下、进一层的人和事可寻。南宋朱克柔,以织机当画架,"运丝如运笔",所织缂丝《莲塘乳鸭图》,为织中圣品;元代黄道婆从纺纱织布能手到创新"捍、弹、纺、织"之具,成为立祠以祀、光耀松郡的一代"布衣之母";董其昌先学书,后工画,由书入画,成一代著名书画大家;顾家女眷韩希孟,以针代笔,画绣精萃,名满中华。能在历史上创造一段辉煌的人,都是在发现美好世界和美丽事物中还有个"真我"的同时,坚持不懈往前走的人。他们不仅适时转型发展,而且朝着认定的目标不断注入创新发展活力,如此才告别"山穷水复疑无路",得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战胜自我的张南垣,在艰难"转身"后再度看到了人生春光,就像他出生时是一个"杨柳春风"的日子,江南春景,令他少时入画。如今,春风又绿江南岸,云间明月照他还;南垣从土叠山去,园林山水写传奇。创新了一个流派,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松江造园人张南垣,在由画家转行为叠山巨匠后,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造园叠山艺术家。
松江颐园假山
叠山杰作
创树造园新标杆
张南垣开创的土石相间、土中戴石造园叠山艺术风格,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最后成熟。对中国园林研究造诣颇深的曹汛教授曾经说过,讲法国园林必以勒特诺尔为代表,英国园林以布郎为代表,中国园林在世界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大匠师即是张南垣,张南垣还应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中国居其中之一。中国造园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叠山艺术。因为这门独特的园林造型艺术为我国所独创。我国叠山艺术发展又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起土山以准嵩霍",即堆出高大土山形式。第二阶段缩小比例,追仿真山具体而微,从小山假景到石堆假山。松江明代颐园中存世的黄石悬崖假山,就是流行于明中叶以前用"堆山法"筑就的全石假山。第三阶段皈依自然,赏心悦目,在追求小中见大的同时,以土中戴石、平岗小坂、陵阜陂陀、曲水疏花创造山林深远意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上三个发展阶段的叠山艺术风格,一是趋向自然主义,二是趋向浪漫主义,三是趋向现实主义,如同看山似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步曲"近似。当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时候,就有黄昏是成熟早晨的意思了,即标志着我国叠山艺术的最后成熟。第三阶段中所显示的造园叠山艺术特征,就是由晚明松江造园人张南垣开创。
张南垣一生中建造园林多达二十多座,当时的江南名园,多出其手,堪称我国近代史上造园叠山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第一人。据曹汛教授考证,张南垣的造园叠山作品主要有松江李逢申的横云山庄,嘉兴吴昌时的竹亭别墅、朱茂时的放鹤洲、徐必达的汉槎楼,太仓王时敏的乐郊园、南园和西田、吴伟业的梅村、钱增的天藻园、郁静岩斋前的叠石,常熟钱谦益的拂水山庄,吴县席本桢的东园,嘉定赵洪范的南园等。
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具权威性的造园专著当推明崇祯七年(1634)刊行的《园冶》。张南垣的造园叠山理念和艺术手法,影响到了计成《园冶》的叠山学说。《园冶》云:"结岭挑之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等,这些做法的首创者便是张南垣。《园冶》还说到如何妙作盆池景观,而张南垣所创盆景,绝妙无伦,与叠石并称"二绝"。曹汛教授曾归纳张南垣的造园叠山艺术独到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山水画意通于造园叠山,峰峦湍濑,曲折平远,巧夺化工。二是反对罗致奇峰异石,反对堆叠琐碎的假山雪洞,提倡"陵阜陂陀","截溪断谷",疏花散石,随意布置。三是提倡土山和土石相间、土中戴石的假山。四是综合考虑园林布局,有机安排山水与建筑及花木的配置。显然,上述四点,较之前人的叠山意境、手法、风格都有不同,如张南垣之前叠造的是全石假山,张南垣则行以土代石之法,土石相间,花木点染,疏淡自然。这种既有真实尺度又见之于写意手法的艺术表现,进一步增添了江南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文化蕴涵和秀毓灵动的天然委曲之妙。更为难得的是,张南垣一改过去全石假山面貌,开创土石相间、土中戴石的"张氏之山"艺术风格,不仅减人工,省物力,而且对于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抵御晚明江南兴盛的侈靡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史载"旧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涟一变旧模,穿深覆冈,因形布置,土石相间,颇得真趣。"
晚明江南,不止松江一府之域侈靡风盛。具体反映在建造私家园林方面,则如明代松江陈继儒所云:"郡内外,第宅园林,雕峻诡壮,力穷而止。"作为一位平民出身的匠师,对于当时大户人家建造的私家花园耗资之多,他无法阻止,他能做的就是降低造园成本,尽量就地取材,事先考虑周全,不边造边改或造了又改,不做"翻烧饼"的返工活。这是张南垣善于换位思考,谋篇布局,精心策划,精准到位,出手不凡,高于一般匠师的又一独到之处。
明代家住松江府城且建有素园的林有麟,在其著作的《素园石谱》中记载了因江南造园风盛,导致太湖石造假等社会问题出现,云:"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以烟熏,或染之色"。因此,不仅有种田人,还有造假的种石农。作为以山水园为主流的江南古典园林,理应是引人渐入佳境,在小见大中感悟崇尚自然的浑然天成,品味返朴归真的自然之道。所以,张南垣反对罗致奇峰异石,提倡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的土石相间之山。这是"张氏之山"具有思想文化高度的真实体现。
"张老"成典
造园大师奇事多
"树是先公种,山从张老开"。这是清康熙年间唐孙华的诗句。"张老"典故出自明崇祯九年(1636)常熟钱谦益作的诗,即《云间张老工于累石许移家相依赋此招之二首》。从诗题和诗文中读出的大概意思是:云间(松江别称)张南垣,工于累石,预先答应过举家迁居来常熟相依为邻,即"明年肯践南村约,祭灶先须请比邻"。所以,钱谦益作诗二首招请之,同时也有提醒和催请的意思。据说此前松江发大水,张南垣家的生活发生困难。但时至崇祯十年,钱谦益遭诬陷入狱,所以,这年50岁的张南垣未能履约去常熟,而是全家搬去嘉兴定居。当年,嘉兴富户吴昌时相邀他建造竹亭湖墅。
虽说同乡董其昌、陈继儒对张南垣开创的"土中戴石"假山颇为欣赏,赞曰:"知夫画脉者也",但未入松江画派且为平民出身匠师的张南垣,似乎与当地有地位和影响力的社会名流走得并不怎么近,他们有各自亲其所亲、爱其所爱的日常人际交往圈。所以,当陈继儒事后得知张南垣的家搬到了嘉兴,才幡然醒悟,巨匠去也,人才流失,重大损失,追悔莫及。清初诗坛盟主、常熟钱谦益的招之诗写得动人,晚明松江陈继儒的文才倾动江南,连少数民族土司皆想求其词章。陈继儒翰墨挥毫,动情而作《张南垣移居秀州赋此招之》诗一首,其中有云:"南垣节侠流,慷慨负奇略。盘礴笑解衣,写石露锋锷。指下生云烟,胸中具丘壑。"此诗的最后几句是"江东园主人,见之俱小却。闲载米家船,懒入郗公幕。君赋归来手,醉跨华亭鹤。"
传奇故事仍在继续。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和吴伟业均撰《张南垣传》,《清史稿》中也为张南垣立传。在我国正史中,为一个平民匠师树碑立传的可谓独一无二。云间"张老",成为入诗典故;"张氏之山",成为江南乃至中国皇家园林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文化标识;而在北京世代相传的"山子张",不仅比天津"泥人张"时早许多,而且有着父传子继,以一个自成园林叠山艺术流派体系传承下来,不仅深刻影响民间,而且直接作用于京师皇家园林。我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说园》云:"云间名手张涟、张然父子,人称张石匠,名动公卿间,张涟父子流寓京师,其后人承其业,即山子张也"。张南垣生养四子,都能传父术,次子张然最为知名,"供奉内庭",前后断续历时三十余年。他秉承父传家学,清代曾为皇家总园林师。
据《松江人物》载张南垣,"晚年,大学士冯铨聘他去京师,因年老而推辞,派遣第二个儿子前往"。这就是张然,字铨侯,号陶庵。清代,大清国于京城建造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其中,建成后康熙皇帝经常去休息和办公的地方,是在京城西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康熙皇帝不仅喜欢"张氏之山"风格,感作《御制畅春园记》,还照此风格自己动手体验了一番。高士奇《侍从畅春园宴游恭记》载:"红英碧雪,皆由圣泽栽培;左石右花,尽出天心位置。"畅春园、玉泉山静明园、南海瀛台,皆为张然所造,颐和园谐趣园中的一处假山风格,也为"张氏之山"风貌。顾图河七绝四首赞张然,其中有两首这样写道:"熟读柳州山水记,才能幻出此峰峦。旁人指点夸皴法,犹作寻常画手看";"巉岩合是文章骨,瘦劲还同翰墨姿。大抵才人皆酷爱,米巅一揖亦为奇。"真乃山外青山看松江,江南名园山姓张。皇家也接张家气,南北园林共风光。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