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时隔三年再度“觉醒”,中国音乐剧的“偶像训练营”来了?
音乐剧《春之觉醒》将于2020年1月再登上海,在上剧场连演13场。三年前,作为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首次整剧制作音乐剧的尝试,《春之觉醒》曾连演五场,获得强烈反响。而此次联动百老汇、西区一线行业资源,与中国一流制作团队再度开启跨文化合作,能否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情窦延续百年,感动鲜活依旧
《春之觉醒》最初的话剧剧本写于1891年,讲述一群保守压抑环境中德国青少年的自我探索与发现。这部前卫剧作曾在近百年来反复遭遇禁演,也在以音乐剧形式登临百老汇舞台后成为“造星机器”,用喷薄而出的能量与憧憬,浸润过无数年轻观众的人生。
它不以华丽布景或庞大阵容取胜,胜在未经雕琢的纯净感和真实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以“有力量、有回味”形容《春之觉醒》与普通百老汇戏剧的差别:“大多数百老汇的戏剧都是演员在向观众诉说,而这部音乐剧中的每个人都像在和自己诉说,每一首歌曲都像在敲自己的心灵。”参与过2016年制作的中方导演刘晓邑认为,《春之觉醒》分享了每个少年都会经历的伤痛、喜悦、经历和成长,因为作品中的丰富层次与不可言说的秘密,才让其引起普遍共鸣。
在保留原作戏剧冲突感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音乐剧词曲作者以富有现代气息的摇滚流行音乐,极具张力地表达了青少年对禁锢无声的反抗、对初生爱意的懵懂、对身体的悸动,以及拨开荆棘所见的希望。《给我生命的妈妈》(Mama Who Bore Me)讲述女主角温德拉对于青春萌动的身体的好奇,《身体里的声音》(The Word of Your Body)唱着男女主角间懵懂的爱与对彼此的渴望,《被留下的》(Left Behind)承载着对逝去的无比怀恋和无限哀伤……
歌词中弥漫的空灵诗意,至今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地区涤荡着观众的心灵。
打造有中国“归属感”的行业突破之作
2006年,音乐剧《春之觉醒》的上演轰动了百老汇,并于次年斩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音乐等八项大奖。原卡司乔纳森·格罗夫、丽亚·米雪儿等演员随即成为百老汇巨星,并在电视、电影等领域发展,有所建树。本次全新制作的《春之觉醒》刚在纽约和上海两地完成演员招募,收到了逾200份简历,其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国内音乐剧演员,也不乏会说中文的洋面孔,年轻演员都对该剧选角和中国演出抱有极高热情。
担任本次制作外方导演的斯宾塞·里夫表示,期待《春之觉醒》也能成为中国新一代音乐剧明星的诞生之地。“一开始我们很担心,真实年龄段的演员最适合来演绎这个故事,但年轻演员能不能满足唱跳表演的高要求?我们去音乐学院和各所学校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未来舞台上闪亮的钻石。团队在纽约面试了50多位演员,在上海面试了100多位演员。可以预见的是,演出卡司无论年龄,都会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气质。”
“这是我第四度参与中国的音乐剧制作。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日新月异,音乐剧教育和演员培训也在全速前进,演员水平的进步有目共睹,从业者热情只增不减。”音乐剧大师韦伯的“御用编曲”菲兹·沙普尔担任了本次制作的音乐总监。一般音乐剧改编中很少更改音乐,但他可能会在编曲中进行全新的尝试,融入三弦、琵琶、二胡等中国民乐的声音。“我很在意制作的落地化,这部《春之觉醒》是中国创作的作品,希望打造独一无二的归属感。”
2015年百老汇复排版《春之觉醒》中,斯宾塞作为编舞首次启用了聋人演员共同参与演出,用手语动作表演了剧中的隐喻与压抑,使其成为百老汇行业突破之作。而受选角过程中演员面试的启发,斯宾塞也透露在本次编舞中很可能会加入中国舞元素。
泓洋国际总裁、《春之觉醒》联合制作人丁垦则期待,联合制作不仅发掘舞台上的演员,也带动一批设计、技术和制作人才的成长。“中国已经慢慢成为全球音乐剧最有潜力的市场。期待跨文化的联合制作,能够把百老汇和西区最佳的实践和标准融入中国的音乐剧制作中来。”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