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城市集群的竞争!长三角四地智库齐聚上海,探讨协同创新之路
如果为上海这座城市拍一张代表性的照片,你会选择东方明珠还是城隍庙?日前在嘉定举行的“面向2035的长三角协同创新远景与路径”主题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的选择独树一帜——上海光源,因为它代表着创新。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各座城市发展的“底色”,而未来的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区域协同。围绕这个共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重要智库、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为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和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出谋划策。
创新应该从“点”的突破到“系统”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走了不少长三角城市,他发现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热词出现在每一座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上。“每座城市都卯足了劲搞创新,谁能胜出?”胥和平的提问同样也是许多决策者关心的。
同样,曾经担任中国工信部顾问的吴军每次回国都被各地领导请去出主意,最近他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握5G这个“风口”。他提醒决策者们注意那些现在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技术,再过几年,这些技术将会由于变得普及而降价,真正有竞争力的是能够把这些技术完美地集成在一起的公司。他又补充了一句,苹果就是做系统集成的公司。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胥和平表示,在新时代下,关于区域经济的自然禀赋理论、梯度理论、产业分工理论均宣告“失效”,创新要素如何分配、产业生态如何培育等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做这样的理论研究大有可为。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特别关注系统层面的集成创新。胥和平说,“当前各国创新比拼的不再是几个点上的突破,而是整个系统层面的、中观的创新,国家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应对了这一趋势。”
大上海呼唤“大气魄”
“上海的面积并不大,却打响了‘大上海’的名头,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上海何以为大。”屠启宇说。在他看来,上海的“大”应该统筹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考虑,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大上海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有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八个城市纳入了上海“1+8”大都市圈范围,总面积5.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000万。在这个都市圈内,金融、贸易、航运、创新、文化等要素将会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
除了空间上的一体化,在科技创新上,上海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率先发展一批不需户籍的“事实上海人”。具体来说,就是不求“在上海”,而要求“为上海”。比如在科技奖励上,只要为上海做出了贡献,就能申报上海的科技奖项。
未来的竞争不是一城一市的竞争,而是城市集群的竞争。展望2035年的蓝图,要充分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且人力资源丰富等特点和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机整体。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