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这两门课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也真的会教学生们做吃的,“我们的课程中会设计3个试验,试验内容是老师设计和学生提出相结合,比如这学期恰逢中秋节,我们设计的课程中就有做月饼的内容。”陈老师说。
上实践课做吃的成“今日份快乐”
从2016年到2019年3年过去了,学生们对《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课的好感度不减,反而因为看到选课成功的同学分享在朋友圈的美食照片后,对课程的期待越来越多。
对这门被大家赞不绝口的课,也有不少同学表示:“我们真的很努力在选,可是我们真的是没有运气呀。”
据浙江工商大学介绍,其实,“摇号”选课在浙江工商大学已不稀奇,而所谓的“摇号”只是学生的比喻,其实是学生在学校教务系统预选课程后,学校系统从预报名的人中随机抽取限定人数,而每个同学一学期最多可以预报名六门课,这样一来,想选中心仪的课程就看运气了。例如《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这样的热门课程往往早在第一轮摇号中就被一抢而空,所以才导致有同学“两年等一课”的情况出现。
在浙江工商大学学习广告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袁告诉记者,她最初知道这个选修课就是在朋友圈中,“我之前在朋友圈被安利了好多次这个课,他们发的自己做的食品照片看着就很好吃,感觉很有趣。”小袁说,不只她对这门选修课感兴趣,其他人也和她一样,“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在同一个朋友圈下留言,问这是什么课,做吃的课,感兴趣的人特别多。”
因为感兴趣的人多了,申请课程的人也就多了。小袁是在申请了一年后才“摇”上了这门课的,“我从大二开始就在教务系统上报名申请这门课了,申请之后学校的校务系统会用‘摇号’的方式选申请成功的人,之前申请的那两个学期都没‘摇’到我,还好在这个学期‘摇’到了我。”
成功申请到课程的小袁说,这门课一点都不难,“老师一开始会有讲解,而且老师在试验中也会指导我们。”对于做出的成品小袁也会像她曾经羡慕过的同学那样,发个朋友圈“拉仇恨”,称上实践课是“今日份快乐”。而在小袁的朋友圈下,也不乏同学来问,是“什么课”,称自己“酸了”。
能够报上名并不容易
申请《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课的学生到底有多少?陈老师告诉记者,最初《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和《加工食品与健康生活》两门课程每学期共开设8个班级,每个班级70名学生,但是最后报名的人数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甚至出现三四百名学生在“抢”这70个名额的情况。而随着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时间安排的原因,目前这个学期,《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课的班级数减少到了2个,班级学生数也从70人变成了45人,“减少授课班级学生数是为了提高课程的精度。以前70人一个班的时候,试验分组什么的都特别困难,老师也容易顾及不到那么多人,那么多组。如今45人一个班,分为3个小班,每个小班15个人,再将15个人分组,这样试验的时候更容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老师也能挨个指导。现在这门课虽然是选修课,但是更像是专业课了。”
陈老师表示,通识课是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内容,通过对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有助于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作者:王天琪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北京青年报、央广网、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