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增多的二胎家庭如何平衡“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019-10-03信息快讯网

日渐增多的二胎家庭如何平衡“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信息快讯网

一天,女儿突然跑到我跟前,张开双臂环抱住我,仰起小脸笑意盈盈地说:

“妈妈,谢谢你给我生了个弟弟,不然,我该有多无聊啊!”

然后转身朝着正在骑三轮车的弟弟喊:“你说是不是啊?!弟弟……”

弟弟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系(是)!”接着,两个小朋友又开始骑上各自的三轮车你追我赶,闹成一团。

那时,我正坐在沙发上休息,看着这幅画面,回想着女儿兴奋的话语,竟感动得想要掉下泪来。

日渐增多的二胎家庭如何平衡“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信息快讯网

“蓄谋已久”的安排

至今,当回想起陪着姐姐玩耍的那段漫长日子,都觉得特别辛苦。我那时就在想,再生一个孩子,就可以不用总是陪玩了。

讲真,作为一个成年人,真的是没有办法全然地像个孩子一样,成为孩子的玩伴,而且,孩子自然也能感知到,你的陪伴,多半是不在状态的假装。

大家共度的时光,都有些不尽兴的味道。

于是,我抱着这个心理,在姐姐三岁三个月时,生下了弟弟。

最初的一段日子,姐姐非常不能适应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小人,不仅如此,爸爸妈妈还都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陌生的小人身上。

她出现过退行,也毫不客气地嫌弃过弟弟,甚至在弟弟刚学着走路时,跑上前用力推了一把,导致弟弟磕破嘴唇,当场鲜血直流,她也因此被吓得哇哇大哭。

但好在我懂得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没有对她施以责罚,而是在每一件事情发生后,慢慢跟她分析:

弟弟的到来,并不是来跟你争抢东西和爸爸妈妈的爱的,而是专门来陪着你玩的。你很快就会发现,有了一个弟弟,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

她不过一个孩子而已,并不能理解这句话代表着什么。依然习惯性地找我陪玩,我就告诉她:“你可以找弟弟玩啊!”

“弟弟又不会说话又不会走路,一点都不好玩!”

我狡辩:“你可以把弟弟当‘玩具’玩啊,你丢个东西让他捡,他肯定开心地给你捡回来。你还可以假装把他当个娃娃,放在推车里推来推去……”

有空时,我教给她关于弟弟的“多种玩法”。

很快,她就从中找到了乐趣:“妈妈,弟弟他好傻啊,他简直就是一个大傻瓜!”

很多次,她假装骑在弟弟背上,让弟弟努力地往前爬,更是从背后搂住弟弟,假装弟弟能背得动她。

她还教弟弟各种搞怪的吃饭方法,然后看着弟弟满脸饭菜一脸懵的表情哈哈大笑……

弟弟每一天的成长,她几乎都深度地参与过。

日复一日的陪伴

每一段深厚的情感,都显现在稳定而深刻的关系之中。

但寻常日子,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有相爱自然也就会有“相杀”。

在我看来,手足相争,只是一个事实。

争,是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同时也是发展孩子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孩子成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长环节,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关系状态里,获得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并发展与之对应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想一想都觉得,每一次“争”,都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啊。

对于这两个孩子,我还有更深层的打算。

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缺少家族意识与家族温暖,且不断被细化和隔离的城市里,成为彼此精神上的陪伴者与支持者,以及能够在这漫长的成长时光里,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最起码,能在各自成年以前,尽情享受一份来自手足之间纯净而深情的爱。

在家里,我尽量简化空间,去掉许多不必要的家具,让他们能够自由而舒展地活动与玩耍。

作为对方唯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伴,姐弟俩很快达成了高度的默契:

早上一起醒来,一起刷牙洗脸,一起吃饭,一起出门,晚上一起看书一起上床睡觉,这中间许许多多的时间,都是他们俩一起完成的。

这种“影子式”的陪伴,让他们逐渐渗透到彼此的生命当中,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存在。

起初,我并不知道这种流水式的陪伴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但后来,一个又一个小场景触动着我:

他们之于对方的需要,远比我看到的,要深刻得多。

有一次,弟弟哭闹着要抱,我并没有立刻停下来安抚满足,而是假装继续朝前走。

这时,走在中间的姐姐突然就大哭起来,说:“妈妈,你不能丢下弟弟不管!”

然后,她退回去扶起蹲在地上的弟弟:“弟弟你起来,我牵你走,你要是弄丢了怎么办?你要是丢了,我会很伤心的……”

看着姐弟俩手牵手走向回家的路,我的心像被温柔敲打了一般,各种滋味,搅成一股温暖的清甜。

日渐增多的二胎家庭如何平衡“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信息快讯网

不断优化的能力

我并非是完美的妈妈,在姐弟俩早期的纷争中,也曾出现了哭闹“不耐受”的情况。

最初,我是比较焦躁的,一边着急上火地哄着弟弟“不要哭”,一边劝姐姐能不能先把东西给弟弟,尤其是当姐姐抢了弟弟的东西时,更是责令她赶紧还给弟弟。

我自己也明白,这一系列条件反射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不想让场面失控。

但是,这样解决问题引发的后果非常糟糕:弟弟的哭声一次比一次大,而且越来越依赖于“告状”,姐姐在将东西给了弟弟后,也是一脸的不情愿,甚至引发了愤怒的情绪。

于是,我不得不改进策略:

在弟弟去争抢姐姐的东西时,先忍受住他的大哭,然后告诉他可以先等一等,并鼓励他直接去跟姐姐谈判“能不能给我玩一下”;

在姐姐夺了弟弟的东西时,会与她商量——看看能用什么方法跟弟弟谈判并取得弟弟的同意。

反复尝试一段时间后,姐弟俩在争抢东西时处理情绪的技巧越来越娴熟,很多时候,姐姐会举一反三“哄”弟弟,成功换来弟弟一句干脆的“好吧”,而弟弟也在遇到姐姐的拒绝后学会了平静而耐心地等待。

要永远相信孩子适应环境以及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常常会问孩子:你觉得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她就会歪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思考,然后说出好几个答案,尽管那些答案可能都不是我想要的。

不过,我会告诉她,既然你找到了答案,就去做吧。

她也会接着问:那我到底用哪个办法呢?

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说,用你最喜欢的办法,如果你觉得不好,可以再用其它办法试几次。

对于孩子而言,投入到解决问题当中,比直接获得一个最佳结果更好。

所以,我很少去参与孩子的事情,哪怕是两个孩子的纷争,都是交由他们自己处理。

这其实是在给他们一种暗示:

这个世界是你们自己的,你们可以自由支配手中的权力,调动身边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去努力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也是他们走向自我独立的必经阶段。

日渐增多的二胎家庭如何平衡“爱”?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信息快讯网

需要解决的自我冲突

我有一个邻居,家里有三个男孩,她每天都困于调解三个男孩相互告状的麻烦之中,

“老大从小被宠得过多,有些霸道,但又不能总批评,稍微说一下就歇斯底里。不去管吧,两个小的又会吃亏,让我觉得内疚。你说我该怎么办……”

虽然她呈现出来的是无奈地摇头以及抱怨的叹息,但我却感受到她沉入其中的享受——我的孩子们正需要我当裁判,没有我,他们该怎么办呢?

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过于美好,以至于她并不想急着走出来。也或者,她习惯于待在这种不断被麻烦困扰的冲突之中——生活过于安静与美好,会让她感觉到失真。

但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与兄弟们发生矛盾时,还无法自行解决,只要想一想,都是不太正常的。

孩子们其他功能都很正常,为什么单单手足相争这件事,事事都需要妈妈来平定呢?

这看起来像是一场“合谋”:

这些孩子为了成全妈妈裁判的角色,自动隐藏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因为妈妈过多的干预和阻扰,这些孩子并不着急发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不能忍受,并不是孩子们的行为本身,而是这种画面过于熟悉,唤醒了父母的原始记忆,不得不重新面对那些早期未解决的冲突,这真是又一次糟糕的体验。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就不会着急地介入孩子们的冲突当中,甚至在孩子们陷入冲突时,还可以维持最基本的客观与冷静,孩子们直面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延迟介入或者不介入也是相对的,如若孩子们出现了人身伤害,立即上前喊停并适度地引导还是非常必要的。

但我想,更多时候,在教会了孩子学会用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大人们要做的,真的就是尽量离得远一点。

毕竟,这个世界迟早是孩子们的,他们要学着自己面对。


作者:闫春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武志红微信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