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他们是文豪,但你看过他们的画吗?

2019-10-06信息快讯网

你知道他们是文豪,但你看过他们的画吗?-信息快讯网

黑塞的画

近日亮相上海明珠美术馆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特展,让人们惊叹于隐藏在一代文豪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动侧面与蓬勃创作,比如,雨果同样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艺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相反,它们之间是横从穿贯的。比如,在中国的古人眼里,书法和绘画出自一处,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和画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故而提出“书画同源”一说;再比如,有人在建筑和音乐之间建立起了辩证关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有许多善舞“笔杆子”的作家不仅能写出灵动毓秀的好文章,他们拿起画笔,泼墨于纸上时,也是丹青好手。探究他们如何能做到触类旁通、在不同艺术门类间自由切换,不仅涉及认识一位杰出文学大家绘画作品的意义,而更在于揭示艺术创作的灵感究竟如何催生出各类艺术间的共构关系。无论是稿纸还是画布,无论是钢笔或是画笔,不过是介质和工具的不同,但从精神的骨架和内髓来说,不同的艺术形式皆万变不离其宗。

对于雨果、泰戈尔、王维这样一些擅长画画的文学家来说,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就像是两道堤岸,并且,此岸即彼岸,它们并行不悖,共同营造出广袤的创作空间,任神思和才情自由奔泻。最终,雨果们通过文笔直描世界,也通过画笔复摹世界。

◆雨果:那些充满奇趣的绘画,丰盈他的内心,也装点别人的生活

1838年,维克多·雨果的一幅名为《利埃尔钟楼》的作品出版,引得评论家戈蒂耶评价道:“雨果先生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此时,万千民众也随之大呼:这个写出《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著名大文豪原来还有如此惊世的绘画才能。1859年,波德莱尔参观了在巴黎美术沙龙举行的雨果画展后也连声赞叹:“雨果的画流露着美妙的幻想,犹如天空蕴含的奥秘。我特别推崇他的水墨画。毋庸置疑,我们的诗人是诗意风景画坛的桂冠。”

你知道他们是文豪,但你看过他们的画吗?-信息快讯网

雨果的画

从1825年开始,雨果便用那只惯持写作之笔的手拿起了画笔,终其一生,从未放弃,甚至于1850年还开设了自己的画室,俨然一副专业画师的模样。哪怕现实环境使得他一时停止了文学创作,也未能让他放下那只生花的画笔。尤其是在流亡期间,雨果将一切用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未能曲尽的思绪,都付诸于画布,开辟了另一块“战场”。

雨果创作的那些充满奇趣的绘画,宛如“石罅里开出的花朵”一般,不仅丰盈着雨果的内心,也装点着他人的生活——每天晚上,他给孩子们画幽默画,搁在他们床上;有时,他也作画赠友。他的美术作品以浪漫的意境与幻象见长,根据其人生经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教堂、塔楼、废墟、城堡等的建筑画,是他漫游、旅居时期的作品。几根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了他幻觉中的世界,超越人寰,别有玄机。另一类是波澜壮阔的海洋风景画。其中,海景画《我的命运》,整个画面是急剧翻转的海浪,发出不可抗拒的旋力,寓意极为深远,象征着雨果充满浪漫激情的动荡生涯,其哲理比他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诗篇更为凝练。

可以这样说,雨果的画中有诗,其画作比诗更富有无穷的诗意。当时,一位美术评论家曾说,雨果绘出的作品不是画,而是对未来的预言,每幅画都是一首诗。雨果像在搞文学创作一样,把对照当作绘画语言的核心;同时,他也擅长即兴作画,画即是诗,抒发一切文字难以言尽的情感。如果说绘画也是一种语言,那么,雨果将其运用得极为自由和畅快,某些绘画作品也能像文学作品那样体现出他的思想。概而言之,雨果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之间遥相呼应,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

另外,雨果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还通过趋同的审美倾向表现出强烈的同构关系,即那种含隐在文学作品中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的英雄主义浪漫精神,更加明显地也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以释放。有人说,雨果的想象力是属于视觉的,从雨果的诗歌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绘画的想象力如何与其文学天赋产生强烈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过,雨果从不允许别人将两者相提并论。之所以抱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自认负有文学使命,不能一心二用。在文学创作上,他未脱离法国的社会现实,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视文学为天职,不愿意在美术方面倾注太多精力。他甚至认为画作不是真正严肃的艺术品,只不过是在朋友和家人之间传播的“戏作”。这样的态度就造成了他的画作和文学作品呈现出疏离的状态。

◆泰戈尔:他的绘画从书法脱胎,来自对于书写删改修补的连接

虽然以诗人的身份享誉世界,但泰戈尔的兴趣绝不局限于写诗。自幼他就爱好绘画,但可惜从未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他正式成为画家出于偶然:1924年前后,在写作过程中,泰戈尔用钢笔墨水涂改手稿时,偶然画出一些类似鹰隼剪影或怪兽形状的装饰图案。这种妙手偶得的即兴创作,给诗人带来意外的乐趣,从此他像孩子般入迷地开始作画。据印度当代著名学者维希瓦纳特·S·纳拉万教授的说法,“他以一位作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美术界,是由于一个意外的转折。他的绘画是从他所选定的职业——写作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即从书法脱胎而来的。他以书写整齐美观为乐事。在修改写好的东西时,他往往发现有必要增删或变动一些词语,乃至整行。这些改动打破了作品卷面的和谐,也影响了他的情绪。这些涂改之处‘呼唤着补偿’,于是他开始‘加以补救,使它们最终达到匀称完善’。泰戈尔就这样开始了删改修补的游戏,划掉的词语又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直到‘一些弯曲旋动的形态’开始出现为止。这一过程不断延续,涂改擦去的部分逐渐变得复杂,从美学上看,这些东西的结合体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你知道他们是文豪,但你看过他们的画吗?-信息快讯网

泰戈尔的画

1930年,泰戈尔的画展相继在巴黎、伦敦、伯明翰、汉堡、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莫斯科、芝加哥等地举行,轰动了世界艺坛。德累斯顿评论家说:“世界几乎不知道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也是线条和色彩的大师。他的作品本身可以让世界信服。”

不过,与国际上获得的一片赞扬不同,当时印度国内对泰戈尔画作毁誉参半。一种否定的评价来自学院派和传统派,他们认为这些未经训练、单凭感觉的涂抹是老诗人晚年做的“可爱的蠢事”“时髦的消遣”;另一种肯定的评价来自现代主义者,他们认为诗人感觉上的丰富弥补了训练上的不足,比如,印度后印象派女画家阿姆里塔谢吉尔赞叹道:“我喜欢他的画甚至超过喜欢他的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甚至引发了天分和训练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的有趣争论。

有人甚至认为,泰戈尔的绘画否定了他早期的文学、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态度。他们认为:“第一,他的绘画反映了生活中黑暗、严峻、残酷、不合情理、怪诞不经的一面,而他的诗歌和音乐却表现了对和谐、慷慨、平等、宁静、善与美的信念。其次,作为诗人和作曲家,他是一位理智的、深思熟虑的艺术家,对于自己创造的一切追求尽善尽美,而他的画是一些既无理智又无意识的冲动的产物,他对这些冲动根本就没有加以控制。第三,他的画充满了忧郁、痛苦、绝望和烦恼,表现出一种与他的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豁达、乐观精神迥然不同的悲观情调。”

如果对泰戈尔的艺术作全景式的把握,就会发现:正如死与生、近与远,自由与束缚、罪恶与善良、占有与舍弃、运动和静止、内容和形式、时间与空间等等一样,缺陷、对立、丑陋和不完善在泰戈尔的哲学里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占主导地位或起决定作用的。它们与其对立面一道互为补充和完善,展示着这个多姿多彩、无限丰富复杂的生活海洋。神秘、恐怖、丑怪的形象作为泰戈尔对世界的一种真切感受和体验,同那些相对恬静和温柔的朦胧月色、辉煌的树林景致一道,诠释着泰戈尔所感受到的宇宙真实,显示着和谐统一的无上真理。更何况,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说,为了表现真实,表达和谐统一的最高真理,有必要对以客观事实形式存在的对象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当中既包括合理的取舍,也包括想象、联想甚至某种程度的夸张、变形和重组。

与雨果不一样,泰戈尔经常将自己的诗歌与绘画并论,并将两者加以比较。1928年11月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说道:“我几乎已经全忘了我以前是惯于写诗的。似乎是艺术中那不可预料的因素让我深深着迷。诗歌的创作题材可以追溯到头脑中某些模糊的想法。一旦它离开湿婆乱糟糟的王冠,诗之溪流就沿着它精确的路线流淌——被两岸牢牢限定。然而我绘画的过程与此完全相反。首先,出现条线的提示,然后线条成为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越明晰,我构想的图画就越清晰。”

终其一生,泰戈尔都充满了创作冲动和激情,诗歌、音乐、绘画都是他充沛创作力的产物。于他而言,创作完全是本能需求——只要生命不休,创作就永不停止,唯一不同的,只是创作强度、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段。在泰戈尔以艺术方式追寻生命之神的过程中,诗歌与绘画两种方式完全可以“相通”。他在《什么艺术》中指出:“在诗中我们只能使用具有正味的词——这些词不仅能说明什么,而且要能幻化成图画,发为乐声。而图与歌不仅仅是事实——它们是有人格的事实。它们不但是它们自身,而且也是我们自己。它们蔑视分析,它们能够直接进入我们的心灵。”在《艺术家》中,他再次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运用这些不同的方式,把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表现出来。“艺术是人的具有创造性的灵魂对‘实在’的呼唤的回答”,“在绘画、造型和文学等艺术部门中,客体和我们对它的感觉,犹如玫瑰和它的馥郁气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王维:他的画与他的诗共享“超然脱俗”“清幽淡雅”的风格

既为盛唐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是文人画开山祖师,王维诗、画共有的“超然脱俗”“清幽淡雅”的风格特点与后人苏轼所推崇的“诗画一律”“天工清新”的画论不谋而合。虽在绘画上成就很高,但王维的画作真迹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其关于绘画的思想也只有通过诗文以及画论界对他的评价来推知。

王维认为绘画作品所具有的形象描绘性,可以发挥和诗一样的道德教化的功能,即画是无声的诗,诗与画同体异貌。同时,在其诗文中还可见“传神写照”与“审象求形”等绘画创作理念。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王维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诗、画两种艺术加以贯通,使诗中饱含着画的意蕴,画中又蕴涵着诗的意境,难怪引发苏轼赞声连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家才能使得他能秉持一个画家的认知框架,将画理和画法植入山水诗歌,并且将绘画的风格特点融入诗歌创作中,达到“诗”与“画”的和谐统一;同时,博学多才的他涉猎多个学科,能将多种艺术门类互通运用;另外,促成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风格形成的因素还有意境的创造与佛教禅宗的影响。

总而言之,王维的妙,妙在打通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奇经八脉,这倒是与中国成语“诗情画意”所表达的涵义十分熨帖——诗作被写出画意,是凝固的文字外延出了几许灵动的画面感、具象感;而画作被内蕴诗意,使其不但可观可赏,还可读,可咀嚼,可寻味,可生发出琳琅、珠玑的语感。

【相关链接】还有这些文学家其实是隐藏的画家

◆黑塞 
德国作家黑塞走上视觉表达之路,是1919年移居瑞士南部提契诺之后的事。自此,绘画成为黑塞创作中与写作同样重要的形式。他在尝试过粉彩画、油画等多种绘画方式后,发现水彩画的随性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在这条路上深入探寻。他笔下的色彩明亮,有着丰富的层次,甚至流淌出某种音乐性。

黑塞歌颂第二故乡提契诺的水彩画约有3000幅。在这些画作中,他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提契诺日后的确成为他的终老之地,他也在这里找到了终身伴侣。经由黑塞的画,人们得以看到当时提契诺的脱俗。             

◆歌德             

德国作家歌德从小就在父亲专门为他请来的画师指导下学习绘画。他在自传中坦言:“我从童年起就生活在画家中间,我习惯于像他们那样,把景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             

歌德一生画了约2700幅画。他经常用画笔去摹写所见的美丽风景;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他也曾跟随铜版雕刻家J·M·斯托克学习过雕刻和蚀刻艺术,他说,“我被这门艺术的精美所吸引,我跟他接近,也想制作一些相似的东西。”             

歌德认为,“在所有艺术中,绘画是最可宽容和最为惬意的了。”“说它最可宽容,因为它仅是手艺或还不是艺术时,由于它的材料和对象之故,就多加谅解和对它感到愉悦了;一部分是因为技艺的,尽管是没有才智的处理,使无教养的和有教养的人都感到惊叹,只需稍许提高成为艺术,那就会受到一种更高程度的欢迎。”

你知道他们是文豪,但你看过他们的画吗?-信息快讯网

纪伯伦的画

◆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绘画生涯开始于14岁,日后他还曾进入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艺术大师罗丹。             
绘画和写作可以说一直是纪伯伦创作的两条主线。纪伯伦一生创作了约700幅作品。他的艺术远离商业,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妙喻中有哲思,以视觉传达他内心的深刻思想。他为《先知》等自己的作品配了插图。这些插图多用水彩绘制,神秘、柔和,画风深受英国画家、诗人W.布莱克影响。画中那些裸身男女在天地间随情随意舞蹈,富有诗意,带着哀怨。

作者:潘飞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图:资料图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