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2019-10-12信息快讯网

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信息快讯网

法律界人士表示,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广告营销是一种受认可的营销方式,但这需要在获取用户授权、不侵犯个人隐私、不泄露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不过,众多商家觊觎大数据的商业价值,部分App有着强制性获取个人信息的恶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技巧。

当你搜索、点击、浏览、收藏、购买了某件商品后,紧接着就会收到网站或电商平台的相关广告推送,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你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在商家眼里就是大数据和用户画像。但是,当你的微信聊天记录、和同事面对面说话时的聊天内容、手机相册里的照片也会被电商App用于推荐广告时,你会感到困惑吗?

有用户近日向相关机构投诉称,自己在微信群聊中讨论过一款雨伞,随后就收到了电商平台的短信推送。不仅如此,不少用户反映自己的手机相册、面对面聊天中的内容都有可能已被“窃听”,因为收到了与此相关的精准广告推送。

事实上,一些应用软件在安装时就获取了用户位置、相机、麦克风等诸多权限,你的所有信息和随后的浏览、搜索行为都会成为一个一个的数据库文件,最终组成有标签、有画像的“另一个自己”。不光地域、性别、消费习惯,商家还能知道你手机里装了哪些App。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电商广告投放平台来说,接入第三方数据库(电商App)的行为非常普遍,基本可以算是“行业标配”。而装在用户手机上的电商App,通过后台设置分析提取用户使用手机时产生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中的商品信息,并据此做精准推荐,从技术上来说并无难度。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输入法、商业场所免费Wi Fi、运营商基站等领域。

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信息快讯网

被广告盯上,“精准营销”让用户变成透明人

近日,用户肖瑞向知名财经公号“燃财经”爆料称,8月14日下午,有朋友在微信群里询问“赤峰有没有某太阳伞品牌专柜”,他回答称“不太清楚”。第二天上午,他就收到电商短信,推送了该品牌小黑伞清仓99元的购买链接。

肖瑞表示,除了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互动之外,他没有在任何地方搜索、浏览过雨伞。“收到短信的那一刻,直觉告诉我,我被监控了。”肖瑞表示。

事后,电商客服对询问的媒体表示,其每期的短信推送是根据平台的促销活动随机发出,用户在平台的搜索和购买记录能获取,但在其它平台上的痕迹并不能获取到。微信团队尚未对此事给出回复。

肖瑞的案例只是“被监控”的一种情况。用户汪雨则是相册信息被读取。她穿了一套新衣服,拍了一些照片存在手机相册里,随后她打开某宝首页,推荐的商品,均是该款衣服或类似款式。

汪雨表示,她有一次在跟客服进行售后交涉时候需要上传照片,所以打开了某宝访问相册的权限,“我授权该权限是出于购物沟通服务的目的,并没有同意平台用我的相册内容推送广告,更不知道它会不会转给第三方,或用作其它用途。”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用户称,刚发布一条微博表示希望某运动品牌能把XX款鞋的设计师请回来,并配了相关图片,随后就收到了该鞋的推荐广告。

以上三种情况还停留在网络世界,实际上,和家人朋友面对面说话聊天时提到的信息,也有可能被商家用于精准推送。一位消费者向“燃财经”表示,他刚跟朋友面对面聊天说想要买水果,就收到了水果电商发来的水果优惠券短信。还有用户反馈,她和同事聊天时提到想喝某品牌奶茶,打开外卖软件时,发现推荐商家首位就是该奶茶品牌。

其实,在微博或是知乎上搜索相关案例,吐槽屡见不鲜。一位用户表示“严重怀疑手机软件窃取信息,偷听我说话”,她晒出的是一个婚纱摄影的广告推送。另一位微博用户也提到,“刚刚和朋友商量三月三日要去哪儿玩,打开帖吧就看到推送的广告。”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除了我们日常搜索、浏览、购物之外,相册照片、微信私人聊天记录和群聊记录、对话、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文字和图片等,都有可能被广告盯上,在互联网包围下的我们仿佛变成了“透明人”。

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信息快讯网

应用软件、输入法、免费WIFI暗藏玄机

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创业者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人工智能识别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这里面的技术原理很简单,通俗来说就是把语音或者文本的关键词识别出来,再用发短信或者推荐的方式把这个信息进行推送。“一般来说,微信本身不太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不管是私聊还是群聊记录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窃取和买卖都是违法行为。”这位专家表示。

对于用户一度集中投诉的App疑似窃听,相关专家认为,从企业角度看,App“偷听”的性价比不高。因为App要克服识别环境噪音、是否是非本人购物意向等问题,相比用户平时的搜索、浏览、订单等,“窃听”录音的行为属于舍近求远、避简就繁,不符合商业逻辑。同时,窃听行为明显违反《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一旦被曝光,对企业声誉的影响极大。

那么,电商平台是怎么获取用户数据的?多位AI技术专家、电商平台技术人员、营销行业从业者认为,电商平台“暗中”获取用户数据的渠道可能有以下几个:输入法、聊天机器人、手机应用、公共场所及商业机构的免费WiFi服务,以及部分电信运营商。

关于前文中微信聊天记录提到雨伞的案例,长期专注AI领域的专家郭瑞表示,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是和该用户在同一个WiFi环境、或是同一个运营商基站的人也搜了这个词有关,这才导致该用户被推送雨伞。另外,微信有聊天机器人接口,每个人的账号都可以挂一个聊天机器人。现在很多公司都有社群,大群主负责把有关的信息回传给公司,在此过程中,不排除聊天记录被人为泄露的情况。

对于相册照片被读取的情况,有专家表示,一般来说,主流平台的隐私协议,一般都明示会读取用户的相册信息,但声明不会用于第三方商业目的。但这中间,还是存在某些灰色区域,不排除一些App借着正常业务需求获得了用户权限之后,再用于广告投放或其它用途,但它用隐私条款巧妙回避了法律责任,打了“擦边球。”

一位来自电商平台的技术人员表示,一些第三方输入法,包括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开启的云词库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端口。事实上,一些输入法在免费给用户使用的同时,也可能在做一些盈利的事。

从事营销行业的某咨询公司市场总监萨默尔(Summer)则提到,部分商业的免费WiFi也是泄露个人信息的一大风险,很多时候免费连WiFi或者手机开启了WiFi模式,就会自动去检索附近的热点,一旦碰上,WiFi都可以获取用户的部分数据。此外,多名受访者提到,安卓手机上的很多应用可以开启特殊权限,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信息快讯网

网络行为怎样变成广告推荐?获取信息之后,又是怎么转化为精准广告的?

萨默尔表示,拿输入法来说,输入法的数据类似于一个第三方DMP(数据管理平台),拿到这个数据后,还要进行一次数据库匹配,例如和一部手机的Device ID匹配,如果发现用户之前输入过某品牌的雨伞,就可以推送这款产品给用户。而电商广告投放平台接入第三方DMP的行为非常普遍,基本可以算是标配。

笔者以广告投放为由,致电一家广告服务商,公司商务负责人张佳表示,百度、阿里、腾讯等都会将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打标签做成数据库对第三方开放,付费后就能共享信息。“我们的广告投放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如通过阿里数据库得到一部分喜欢网购的人的标签,包括他们的购物习惯、消费行为、地域,比如一个用户常浏览汽车、珠宝等品类,消费客单价较高,可能会被定位成高端消费群体,我们找到这些人平时刷什么样的平台,针对性地去投放广告。”张佳说。

至于具体的投放方式,张佳表示可以基于地理位置,也可以是依据数据定向投放。所谓基于位置,即是对特定区域的人以及经过这里的人投放广告,张佳表示范围辐射0-100米。“推出去以后有人会点广告,有的不会点,我们会根据点击比例来计算下一步再让他看到的广告。”

另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一些数据,获取这些人的设备里下载了哪些App,如果很大比例的人下载了某一款,就可以去该平台投放广告。举例来说,假如某平台有5000万注册用户,经检测发现这些人中有大部分下载了知乎、豆瓣,第三方广告商就可以去这两个平台上投放广告,再结合用户在百度的浏览记录、淘宝的购买记录等,就会有一个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

报价方面,张佳表示以曝光和点击来结算,不同城市千次曝光从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

这类“精准营销”防不胜防: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点,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信息快讯网

精准营销,不要刚起步就走歪路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李圣律师表示,电子商务经营者有权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向其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搜索结果,但该权利是有限制的。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定向广告也叫精准营销行为,我国现行广告行业标准框架,并不否认这种营销模式。相关法规对精准营销的定义是:通过收集一段时间内特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的相关行为信息,例如浏览网页、使用在线服务或应用等,预测用户的偏好或兴趣,再基于此种预测,通过互联网对特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投放广告的行为。

李圣表示,网络精准营销的定位特点在于,通过对不特定用户网络行为的数据分析结果,预测特定精准营销内容的行为,该模式下,网络经营者所搜集的数据,也仅在于对不可识别用户行为的分析,并非针对涉及到用户隐私的数据。因此,从网络精准营销行为模式上看,并不存在侵害用户隐私的行为。

“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违法行为,但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信息(又称‘脱敏信息’)并不违法。”他说。因此,在这个一切数据都有迹可循的环境里,保护好个人信息与网络财产显得尤为重要。

“各种拉票软件、会议软件、文献提供者、新闻阅读软件等的第一步,都是要得到用户对各种数据获取的授权才能运用,这些App从诞生之日起,都有着强制性、偷窥目的的恶意,不少隐蔽性非常强,或者存在强制性获取个人信息的情况。毕竟众多商家觊觎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圣表示。

在目前的环境下,完全不用互联网、不下载应用软件不现实,但还是希望一些从业者能够把握尺度,做精准广告推荐不能越过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的红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肖瑞、张佳、萨默尔均为化名)

作者:唐亚华 魏佳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BBC曝光:每天10000步,竟是日本商家的营销骗局?
手机上的携程、飞猪等旅行APP存信息泄露漏洞!上海警方破获最新型网络个人信息、银行卡盗刷手法,7名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沪……
保险客服竟喊客户退保理财?当心,你的个人信息被卖了!
印尼狮航3500万客户的个人信息遭泄露
患者中近八成不满35岁,美国电子烟相关肺病病例逾千人
美国会向白宫发出最后通牒:10月18日前交出“电话门”事件相关文件
1.98亿港元!苏富比秋拍刷新画家常玉个人拍卖纪录
诺贝尔奖颁奖在即:科研人员众多,荣誉只能分给三个人,第四个人怎么办?
英国哈里王子起诉报纸窃听其电话语音信息
从狙击手到老娘舅,小陆哥依然如此精准……
一根线索,三个时空,十个人物……中国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像的舞台剧在沪上演
外卖用户真消费升级:过节热衷“吃草”,万元“壕”购茅台,一餐点出17309元
《细胞》刊发樊嘉团队肝癌领域重大成果:首次揭示肝癌分子特征全景,提示精准诊治新策
市场监管总局:新能源车企应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报告信息
快讯 丨2019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这三位科学家因为锂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获奖
前三季度,上海税务部门公布3960件税收违法失信案件信息
“健康上海行动”首批40个项目启动,建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医保等在列
一个人可以低调到什么程度?
时政新闻眼丨从武汉到金奈,中印领导人这样开启第二次非正式会晤
李斯特菌致德国千种香肠被召回,Ta可能还存在你家的冰箱里!
海关总署:为支持生猪产业恢复生产,正积极开拓相关进口来源
2019未来营销峰会 | 网易传媒以营销战略助力品牌增长
非法“支配”30万条网店客户资料,两名男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公诉
又是史上最年轻,又是“师兄弟”……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为啥要颁给这三个人?
卫健委:有虐待儿童记录个人禁止从事托育机构工作
垃圾分类终于轮到北京了!个人扔错垃圾拟罚200元
更精细、更精准!“水电煤”全套应急已就位!70秒看进博会(5)
临港新片区刚刚出让2幅产业地块,拟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基地、上海闵联临港园区“智芯谷”项目
汝舟先生:“《历术甲子篇》从司马迁传下来直到今天,只有我一个人懂。”
美国务院对中国外交官活动设限,外交部:已严正交涉敦促美方撤销相关决定
荣耀赵明: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5G用户会超过1亿人,华为和荣耀都踩准了节奏
一个用户至少“值”100美元,美国最“贵”数据法案明年初实行!只有2%的企业做好了准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