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 从西游记研究到西游学

2019-10-24信息快讯网

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西游记》研究,如果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西游记考证》等著述算起,也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西游记》研究已经有了十分丰厚的学术积累,尽管很多问题比如作者、成书、版本、人物原型等还没有最终的答案。如果将当下的研究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草创对比,可以看出,《西游记》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一部小说的研究演变为西游学的研究。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西游学的概念,对其内涵及特点,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西游学显然是个比《西游记》小说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得多的概念,尤其是小说作品之外的研究。这并非一个学术术语的简单提出和应用,其背后的内涵则是值得深入体会的,那就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需要在回顾学术史上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使研究在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背景下进行。

众所周知,过去的研究大多是围绕《西游记》这部小说进行的,问题的重视程度如何,研究是否深入,则视与小说的疏密关系而定。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大家逐渐认识到,从玄奘取经到西游故事乃至西游文化,是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发展演进过程,《西游记》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小说之外,与此相关的戏曲、曲艺、诗歌、传说故事乃至雕塑、绘画等也都是这个庞大故事群乃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在西游故事乃至西游文化的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读胡胜、赵毓龙校注的《西游记戏曲集》一书,颇受启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该书一共收录十八部西游戏,基本涵盖了目前学界所知的西游题材戏曲作品。就这些作品产生的时间而言,有些产生于小说《西游记》之前,如《陈光蕊江流和尚》《西游记杂剧》等,更多的则在小说之后,如《婴儿幻传奇》《钓鱼船》《升平宝筏》等,呈现了戏曲形态西游故事的整体景观。


苗怀明| 从西游记研究到西游学 -信息快讯网


面对如此丰富的西游戏,笔者想到了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不妨从一个假设开始,那就是,假如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西游记》这部小说的话,西游题材的戏曲作品该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在《西游记》小说面世之前,西游故事已经以传说、故事、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多种文艺形式流传,影响范围遍及国内。依照中国通俗小说的创造规律,有着如此深厚群众基础的故事被写成小说是必然的,即便没有现在看到的这部《西游记》,也会出现其他作者创作的同类小说。当然,其他作者创作的同类小说能否成为名著,那可就难说了,有些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故事比如八仙、孟姜女、白蛇传等也都有相应的小说作品,但都没有成为名著。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如果西游题材的小说未能成为名著,西游戏的生存状态肯定会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改为,如果西游题材的小说没有成为名著,西游戏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

对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对《西游记》成书之前的那几部西游戏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二是真正受到影响的,是《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后的戏曲。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小说,那些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是不复存在的。


苗怀明| 从西游记研究到西游学 -信息快讯网


但问题在于,《西游记》小说面世之后产生流传的那些西游戏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确实有不少戏曲从《西游记》小说改编而来,但也有不少作品另有来源。退一步来说,即便是这些戏曲参考了小说,但也不是简单的照搬,剧作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创新,它们是独立的创作,而非照搬和模仿。

强调这些,一方面是为了探寻和还原西游故事整体发展演进的脉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西游戏并非《西游记》小说的衍生品或附属品,它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以往对西游戏的研究是将其作为附属品、衍生品的思路进行的,常常是谈完《西游记》的各个方面,说到其影响时,不过是顺带提及戏曲、说唱的改编。

总的来看,西游戏虽然与同题材的小说彼此交叉、相互影响,但各自有着自己发展演进的轨迹,如同两条线一样,虽然交织在一起,但还是不同质地、色彩的线条。阐明这一点,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西游戏有着独立的存在和研究价值。不仅是戏曲,其他西游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传说、故事、说唱、雕塑、绘画等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西游故事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明乎这一点,也就可以探讨下一个问题。

第二,西游戏在整个庞大的西游故事群落中占有何等位置,与其他形态的西游故事相比,其特点何在?

上文已经强调,西游戏并非《西游记》小说的衍生品和附属品,有其独立的存在和研究价值,对西游故事的普及和传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来看,《西游记》小说面世之后的西游戏,有些改编自小说作品,有些则另有依据。众所周知,在《西游记》小说面世之前,西游故事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落,作者写进小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在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没有被写进小说。这些故事并没有随着小说的畅销而消失,而是继续以戏曲等形态传播。即便这些西游戏参考了小说,在人物、情节等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改动,都是独立的文艺作品,与小说有着较大的差别,值得深入探讨。


苗怀明| 从西游记研究到西游学 -信息快讯网


从传播形式来看,西游戏的流传范围和受众面要大于小说,这个范围既是指地域层面的,也是指受众而言。道理很简单,《西游记》小说虽然是经典,但是用文字写的,阅读小说有个门槛,那就是必须识字。而在明清时期,文盲数量庞大,人数超过识字者。也就是说,很多人了解西游故事并非通过阅读小说,而是听戏听说书听故事。小说的影响往往要借助戏曲、说唱等形式的助力才可以更为广泛深远,《西游记》如此,四大名著的其他几部也是如此。

戏曲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较之小说,更为生动可感,没有文字门槛的限制,可以传播到各个地区、各类人群,在整个西游故事群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西游故事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面对逐渐成型的西游学,我们应怎样研究西游戏?

目前西游学还处在探讨阶段,至于学科内部的格局与构成、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研究者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西游学也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从最基础的文献工作开始,在这一领域还有较大的学术空间。

《西游记》小说的研究历经百年,学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厚,相关文献问题的探讨比如作者、成书、版本等也比较深入,目前已有三种《西游记》的资料集面世。但也不可讳言,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多是围绕《西游记》小说而展开,虽然也收录了一些戏曲、说唱等方面的资料,但还称不上系统完备,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资料集出版。因此,西游学的展开首先要围绕着文献工作进行,而整理编印《西游戏曲集》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戏曲集》既是一部有关西游故事的戏曲作品总集,也是一部有关西游故事的资料集,该书收录完备,校注谨严,体例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可信实用的西游戏曲文本,其出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笔者在前面所说的,这是建立西游学的一个重要文献基础工作,二是该书的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平台,由此可以重新审视西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西游戏曲集》的校注出版只是西游学研究的开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就戏曲方面而言,该书收录的只是雅部的传奇、杂剧作品,而花部戏曲也同样重要,同样可以编成一部作品集,而且数量更为庞大。此外,说唱、传说、故事等等都需要进行整理汇编,这是构建西游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工程。



作者:苗怀明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