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

2019-10-31信息快讯网

“上海城市是个‘万花筒’,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街区成长见证共和国发展”研讨会暨《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成长》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学强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介绍了这本书的缘起。

为什么要选择打浦桥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学强看来,打浦桥既是旧区改造的典范,也是街区转型的样本。一百年前,打浦桥处于华(华界)、洋(法租界)之间,使得它在近代街区形成中有着独特的路径。打浦桥从乡村原野到近代街区的演化脉络清晰,既具城市化、工业化所有的普遍性特质,又突破了传统中国城镇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更新中,打浦桥整个街区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特别是1992年初成功开创了上海在市中心实行以“毛地批租”形式成片改造旧城区的先例。“一百年来,‘打浦桥’从一座桥名,到一条路名,再作为一个街道名,背后凸显的是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马学强说。

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1927年苏联导演雅科夫·布里奥赫(Yakov Blyohk)摄制的纪录片《上海纪事》(Shanghai Document)中的流经打浦桥的肇嘉浜

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上世纪50年代,肇嘉浜填浜筑路,成为上海工人亲手兴建的第一条林荫大道。

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1992年,上海在市中心实行以“毛地批租”形式成片改造旧城区的先例“海华花园”开工典礼

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今打浦桥街道局部图

马学强认为,上海的街区类型各异,唯有将研究触角伸及一个个具体街区的“细部”,考察街区的形成路径、演变肌理与功能特点,揭示背后深层的制度、空间、人群关系,才能彰显上海街区的多元样态、独特内涵,并最终将学术与实践有效结合运用于城市更新中。他介绍,这也是他所主持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并形成了系列学术著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刘杰认为,该书以一个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是学界这两年探索的“城市碎片化”这种新城市史书写方式的一次实践。

翻开这本书,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扑面而来,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把街区成长与上海城市的历史、共和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娓娓道来,国家制度的变革、城市社会的变迁以及民众生活的改善尽在字里行间。马学强坦言,最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书中居民口述的部分还有待补充,他希望能找到更多打浦桥的老住户增补这方面的内容。

一本书带你了解打浦桥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音像资料馆等联合主办。




作者:单颖文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杨逸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