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视野|流云律动之美,凤凰栩栩如生,“海上凤韵”金筝惊艳亮相进博会,奏响中国之声
在进博会中央广场“遇见上海”展区,有一台富丽堂皇的金筝,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瞩目。
这台被“围观”的金筝,黄金如浓墨行于纸间、借象征吉祥的绿松石和孔雀石等宝石加以点缀,凤凰栩栩如生。由和田白玉雕刻的白玉兰则象征了上海城市的向上精神,流云纹、卷云纹等纹饰既有音律之美,也有传承发展之意。
外表华丽,它的音色也毫不逊色。这台“海上凤韵”金筝金筝的材质,根据声学品质选取小叶紫檀木的最优木料,从发声面板与小叶紫檀木的挑选,到面板刨制烘烤、岳山制作、琴弦调配、古筝调律……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
不仅是一件乐器,金筝也是一件海派文化的艺术品。运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所传承与保护的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和“老凤祥”国家级非遗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将海派乐器工艺与海派金银细工技艺有机结合。
要制作如此考究的艺术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上海的民族乐器制造业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民族乐器改良领域贡献力量。
追溯古筝装饰的历史,要回到1962年。
在北京由轻工部举办的工艺品展览比赛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带来的一台新款改良古筝。与当时各个筝艺流派的古筝形制相比,上海的这款改良古筝,在形制、弦制上可谓是“脱胎换骨”,无论是声学品质和工艺品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这就是后来成为筝界主流形制的S形岳山21弦古筝。最终,这台名为“双鹤朝阳”的上海改良古筝获得了“设计优秀奖”。
在此之前,古筝的外观鲜有美饰,一般是将除面板之外的筝体表面漆成黑色了事。而“双鹤朝阳”古筝的问世,在古筝发展史上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笔。此后,“筝饰”逐渐被推广开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花色品种被运用在古筝上,松竹梅兰画上了花板、蝶鹊龟鹤描上了筝头。走过千百年的古筝,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美丽、鲜活的艺术青春。上海民族乐器制造业也继续创造值得后人收藏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力争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等各环节中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将创作聚焦于非遗、自然、历史等领域,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以绢画、漆器、雕刻、珐琅镶嵌等工艺嫁接在民族乐器上,让每一件乐器背后都有一段浓厚的历史、一份深厚的敬意。
民族乐器不再单一地发挥着它的音乐器物属性,更成为了一件文化载体,奏响着中国之声、镌刻着中国文化。金筝在进博会的国际舞台上的展出,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上海创新创造基因结合一次优美的亮相。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展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