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墙上惊现神秘“眼睛”

2015-10-14信息快讯网

 

“石雕人面像”深目高鼻,或来源于北方欧亚大草原。(资料照片)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被称为“史前第一城”、距今约4000年的我国目前所知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再爆重大发现。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新通报,在这座城址中心的“皇城台”北侧墙体,意外发现两组菱形眼纹装饰图案,墙体凸出三只神秘的“石眼睛”,这些“石眼”虽经数千年风雨,今天依旧炯炯有神。在外城东门墙体还发现了数只形状规整的菱形石块,但没有边框,是否为石头眼纹的简化形式,尚不能确定。此外,遗址还发现了众多深目高鼻梁的“石雕人面像”,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来源于北方的欧亚大草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遗址考古负责人孙周勇研究员说,这些“石雕人面像”和菱形眼纹装饰图案的大量发现,说明石峁曾存在着一个掌握宗教权的巫觋阶层。他们通过对城址墙体的“装饰”,不仅使墙体得到美观,而且产生一种威慑感,使其他地方服从自己的信仰中心地位。再结合石墙内嵌玉、墙基下埋葬人头等现象,专家分析,石峁先民应当是很在意自身精神屏障的营建。

“皇城台”墙体发现两组菱形石雕眼纹装饰图案

面积相当于六个故宫的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石构城址组成,墙围环绕,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的“皇城台”是该遗址高等级建筑的核心分布区、整个城址的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也是宫庙基址、祭祀等礼仪性建筑所在。据介绍,完整发掘这座石城,需要近100年时间。

据孙周勇介绍,这些菱形石雕眼纹装饰图案共发现两组三只大眼纹。三只眼纹嵌入石墙,与石墙表面平齐,都是制作规整的横放菱形砂岩石块,眼眶凸出。它们都是数千年前修砌皇城台北墙时嵌入的,今天依旧炯炯有神。

其中的第一组较大,分为东西两只,原应与东边的同一水平对称分布,但因所在石墙塌陷,西边那只稍向下偏。两眼大小相当,宽约30厘米、高约18厘米,两眼间距28厘米。第二组较小,仅存一只,位于第一组东眼斜上方约60厘米处,眼纹石块宽约33厘米、高约15厘米,该眼东部墙体保存完好,未见其他菱形石块,而西部与第一组眼纹交界处的墙体塌毁严重。专家推测,这里应还有一菱形石块与第二组对称分布构成一双“石眼”。

在外城东门附近墙体上,还发现数只形状规整的菱形石块,但均无边框,是否为“皇城台”眼纹的简化形式?专家推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日本著名考古学家饭岛武次参观石峁遗址后认为,这些菱形眼纹与三星堆眼纹有相似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但也有专家认为,三星堆的“大眼睛”是在青铜上,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很难确定。

“石雕人面像”或来源于北方欧亚大草原

几年前,有学者对石峁遗址考察后,公布了20多件特征明确、造型独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它们均为砂岩质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者,推测可能与我国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同类雕刻有关。目前,该遗址发现近30件石雕人面,多系征集所获。近五年来,考古队在外城东门的门址里发现一些石雕头像的残块。这些“石雕人面像”引起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

孙周勇说:“民间收藏的20多件‘石雕人面像’,据传都是发现于遗址的核心区——‘皇城台’。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虽然没有发现类似的‘石雕人面像’,但今年却幸运地发现了石墙上装饰着另类的‘石雕人面像’,即用雕刻出的一双眼睛来象征人面的存在。”

今年7月,考古队在外城东门址一带马面的表层坍塌乱石中,发现一件完整的“石雕人面像”,大致呈长方体,后部有残损,长24厘米、宽13厘米、高20厘米,周身打琢痕迹明显。人面部轮廓为竖向的椭圆形,浅浮雕,内刻眼、鼻、嘴,对鼻子的雕刻尤为精细,将鼻翼两侧斜向下剪以凸出鼻梁。整个人面轮廓清晰、深目高鼻、表情沉静,栩栩如生。从出土位置和石料加工形状看,专家推测极可能与石雕眼纹一样,原应嵌于外城东门南侧一处马面墙体表面。

这么多的“石雕人面像”为何集体亮相石峁遗址?专家介绍说,这些石像面貌上没有重复的,个性化特征明显,显然有具体的雕刻对象。人像在形态上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早期及我国新疆北部的切木尔切克文化有很多相似处,这两处文化形态在年代上比石峁稍早,它们间存在着一种继承关系。

由于石峁遗址恰好位于欧亚草原与中国黄河流域之间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龙山时代的石峁人突然崛起,很可能与其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中心位置有关。因此专家推测,石峁的“石雕人面像”可能来源于北方的欧亚大草原。

考古证实石峁遗址“墙内藏玉”

石峁遗址因玉而闻名,之前一直流传着石峁墙体内有玉的传说,当地百姓也有绘声绘色的描述。近年来,考古证实,玉器确实来自石峁的墙体内。

今年8月,考古队在北墩台外侧护墙墙体内发现一件玉钺,它平置于错峰砌筑的石墙缝隙之间,上下之间以草拌泥敷护长近20厘米。这件玉钺的出土,再次证实了当时修建石峁外城东门址时石墙本体中使用了玉器。在城墙下的“基础土”内,还发现一具头颅,此前曾发现有人头骨坑,里面有几十个女性头颅,专家推测应该与祭祀有关。

考古专家研究认为,石峁城址的建设者将玉器这样的“奢侈品”埋置于石墙墙体的做法,或许与中国古代的“玉门”、“瑶台”等观念有关,是信仰层面上驱鬼辟邪观念催生的精神武器。专家推测,“墙内藏玉”和在墙基、城门附近埋人骨等现象,估计是当时人们想以“通灵”方式祈求石峁城址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保佑。

2013年,考古队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区域,勘探发现一座疑似当时“祭坛”的遗址,被称作“樊庄子祭坛”,一直为学界关注。今年以来,该遗址发掘情况表明,它是在自然土峁顶部垫土找平后再修构石砌建筑,过去所说的“祭坛”可能是当时的“哨楼”,其功能如同长城的烽火台一样。

(本报西安10月13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