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的雕像与石碑 | 邢小群

2019-11-11信息快讯网

牟宜之的雕像与石碑 | 邢小群-信息快讯网

2013年5月牟宜之纪念馆在山东日照建成开馆

在国外旅游,常常看到纪念已故文学艺术家的雕像。从西班牙马德里的塞万提斯雕像,到波兰华沙的肖邦雕像,到芬兰赫尔辛基的西贝柳斯雕像,无不坐落在最醒目的位置,体现了那里对本国文化巨匠的崇敬。几个月前,我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还见到作家、诗人阿利亚加的雕像,仅为头部,就有一人多高,脖颈如千年古树的根基,头发一团一簇,茂密的发丛中,布满了神态丰富的人物,原来,这些人物都是他作品中出现过的形象,让我久久难忘。

我们过去没有在公共场所为已故文学艺术家立像的传统。在很长时间内,除了鲁迅,很少见到其他文学艺术家的雕像。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许多地方重视打造本地旅游资源,纷纷为本土文化先哲树碑立像。其中一些作品形神兼备,成为新的人文景观。

前不久,我在山东日照银河公园,看到了一座为出生于日照的诗人牟宜之建立的诗碑。碑高四米,上面是诗人的头像浮雕,下面是他20岁写的诗《少年行》:“少年颇负倜傥名,略触谈锋举座惊。足涉八荒志在远,胸添五丘意难平。王侯将相了无意,农工学商各有情。踏平坎坷成坦途,大道如天任我行!”在山东乐陵,这位诗人的陵园也有一尊石雕,背后是书法家李铁城书写的另一首诗《从延安到冀鲁边》:“月明却照汉秦关,回首微茫九点烟。事业尽抛封豕尾,河山犹待伏龙肩。行间骑坐戎衣窄,酒畔谈兵战血鲜。鹤唳风声惊日夜,扬鞭策马驰幽燕。”豪气凌云的好诗与飞扬恣肆的书法,令人流连忘返。

牟宜之出生于1909年,逝世于1975年。作为诗人,其不凡的艺术造诣近十年才被社会发现,文学史家已将他与当代诗词大家聂绀弩并论。诗人生前不曾想到身后殊荣。1969年他60岁,在困顿之中曾写诗自况:“无诗焉能言吾志,有功岂必书之碑。”身后立碑塑像,不在他意料之中。

但是,他生前也立过一座碑,碑上无诗,却更有历史的分量。这就是位于山东沂南的袁家口子大堤落成纪念碑。

此碑的发现出于偶然。就在前几年,一个朋友开车旅游,经过沂南砖埠镇袁家庄汶河岸边,发现一座石碑,好奇心让他停车观赏碑文,书有“袁家口子大堤落成纪念碑”,为牟宜之题写。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住在北京的牟宜之儿子牟广丰。牟广丰前去探寻。不想走近石碑时,遇到一位老人阻拦。老人神态非常警惕,问他要干什么?原来,有关部门正在当地修桥,老百姓担心施工部门将石碑挪作他用,自发组织看护。当老人知道来人是牟宜之的儿子,马上变得像亲人般热情。牟广丰看到,石碑前还有香炉和供品。和护碑老人攀谈,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

原来这里是沂河与汶河交汇处,历史上洪水常在此肆虐。1941年春,时任抗日民主政府沂蒙区专署专员的牟宜之,组织当地百姓,以工代赈,奋战三个月,筑起十里长堤,水患从此根除。78年来,当地遇到多次洪水,此堤仍固若金汤!今年夏天,台风再次入侵山东,引发暴雨,齐鲁大地多处遭灾,大堤巍然不动。

大堤落成时,立了这座石碑。石碑上除了牟宜之题写的“民主堤”三字,还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委员、省战工委员会主任黎玉题写的“民主战胜一切”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爱国民主人士范明枢题写的“上天下地,人位乎中;志士担当,乃有事功。袁家石梁,二水流洪,历年为灾,牟子宜之,矢勤三月,於焉荡平!”

沂蒙区参议长刘云浦撰写约700字碑文,记载了大堤修建的缘由和经过:

本县沂西区袁家庄迤北,为沂、汶二河汇流处。每值夏秋雨季,山洪暴发,二河之水同时俱涨,复因河床过高,河身太狭,水量激增,宣泄不畅,辄由袁家庄东溃决南流,致三十余庄村尽成泽国,万余亩膏壤悉被淹没。数十年来,动成巨灾。虽旧有土堤,因岁久失修,颓废弃用。民众苦之,每思兴筑石堤以防水患,而卒未能也。

自我民主政权树立以还,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对此攸关民生之举,奚能漠然置之?经详细勘查、精确设计,乃决计兴筑。赖本区行政专员牟宜之、本县县长尚明两先生之号召领导,与全体工作同志、群众团体之奋起努力,及民众之热烈拥护, 遂于本年四月上旬,鸠众庀材,经始兴工。民众莫不踊跃欢忭输财服役。历时三月余,值我抗战建国四周年纪念之日克告厥成。此后,当可永杜水患,丰稔有期。乃举行盛会,以志不忘。与会民众举欣欣然有喜色,其乐从可知也。至沂、汶二河水利工程之全部兴修,则有待于异日。

大堤计共长五千零三十九公尺,土堤长四千七百三十公尺,石堤长三百零八公尺,石堤宽:底四公尺,顶一公尺,高六公尺,地基一千二百十五方公尺。共需民工五万六千三百名,石工八千九百六十二名,用石灰八万七千五百十斤,费国币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四元七角二分。

账目公开,精确到分,让人慨叹!这是万民同心、保护家园的见证,是抗日政府民主管理的见证,也是牟宜之等人廉政勤政的见证!当时强敌入侵,环境险恶,施工条件简陋,现代机械设备根本谈不上,但工程设计之好,施工质量之高,管理之廉洁高效,仍然让后人难以企及。

抗战期间,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这座石碑,用柴草掩盖了它。现在除了个别地方字迹不清,基本完好无损。大堤造福于民,这座碑也成了护佑百姓的圣物,当地举办喜事,常有人前来烧香,燃放鞭炮。

勒石刻碑,并非难事。留驻人心,才算永恒!


作者:邢小群
编辑:谢 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