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衰落的原因,竟与“群租”有关?

2015-11-07信息快讯网

 

石库门衰落的原因,竟与“群租”有关?-信息快讯网

文汇网讯(记者史博臻)很长时间以来,外国游客询问上海路人“到哪儿寻找老上海”,回答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是一样的。“田子坊模式”、“新天地模式”无疑成为石库门保护的两个经典样板,在上海之外被广泛复制,前者如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后者在天津、重庆、南京等地被开发商如法炮制。

不过,石库门真的老了的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受到保护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欧洲民居百年甚至千年后依然人丁兴旺、富丽堂皇。“田子坊之父”郑荣发笑言,曾几何时,最关心的并非石库门的文化如何传承,而是祈祷田子坊的房子千万不要出事,平安度过每一天。在11月6日举办的以“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15年瑞安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田子坊和新天地的开发见证者,一道分享了随着石库门蜕变而走过的心路历程。

全程参与新天地开发建设的瑞安房地产公共关系顾问周永平认为,石库门的生活肌理出了问题,才使得它行将衰败甚至沦为昨日记忆,群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石库门的建筑结构本是独门独户,客堂间穿梭着左右厢房。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后,石库门居民纷纷逃亡西北等地。为求生存,他们大量出租石库门,隔出多个小间,以满足更多的住房需求,获取大量的资金。文革期间,私人的石库门住宅被大批充公,小阁楼挤了十几户,租户只住不修、用破用烂,当时的房管部门也无财无力,忽视了对石库门的维修保护,石库门的状况继续走下坡路。

 

到了现代,产权房拥有者缺乏对房子的维修和保养意识,也无法律条文的强制规定,使得石库门伴随岁月洗礼,渐渐变得不堪一击。造成的后果是,只要居民腰包鼓了,逃离石库门、向往大高层的想法就顺势而出,因此城市就在拆、建、拆、建的怪圈中停不下来了。

郑荣发用文学家余秋雨的话来诠释中外建筑的不同之处,“中国建筑的‘木头文化’,先天难敌国外建筑的‘石头文化’”。而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国家已通过立法督促产权拥有者行使对房屋建筑维修、保养的责任,即便是坚不可摧的“石头文化”,也丝毫没有放松保护力度。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规定居住类房屋5年小修、15年大修,外墙保留原始风貌只做修补,而内部的自来水管、下水管、煤气管道等都要更换。政府承担监督角色,提前一年下发通知,规定房屋保养期限。若不从,则有吃官司的苦头。

“石头文化”尚且如此,“木头文化”如何弥补先天不足?城市更新被认为是现阶段,石库门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机遇。然而,深陷市中心的石库门,又该如何承载时代赋予它的角色呢?郑荣发特别提到,能经常看到拎着马桶的老婆婆或穿着睡衣的阿姨缓缓走过弄堂。“缺少卫生间的石库门给居民生活确实带来了不便,如果变成了创意产业园,就不需要那么多厕所,一两个就足够了。”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认为,石库门的更新应随着城市功能的更新而发生变化,虽然新天地的居住功能下降了,反观之下,或许恰恰是它成功的地方。经过努力依然难以“延年益寿”的石库门,完全可以腾笼换鸟,注入新的生命。如今,新天地潮流食肆林立、企业天地商务区跨国企业云集、翠湖天地高尚住宅区打造精致都市生活,项目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让这片社区充满活力和魅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瑞安房地产规划发展与设计总监陈建邦透露,包括新天地在内的太平桥项目已完成了80%,未来将开发西藏路沿线,将打造成与新天地的建筑密度截然不同的商圈结构,形成东西互动,富有创造力又具有挑战性。在此期间,针对城市功能规划、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等元素,希冀从全方位促进城市更新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昨天发布了首份独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享了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繁荣及人才成长的三大企业社会责任DNA和创新路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