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视角打开地方戏大格局
昨晚,由上海沪剧院创排的沪剧《邓世昌》,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亮相天蟾逸夫舞台。
沪剧大胆演出具有大历史格局的英雄戏,老戏迷听出了新鲜感:“过去听惯了西装旗袍戏,这次来看男人戏,阳刚气十足,最要紧的,几处唱段的味道特别浓。”而年轻观众瞧见了时尚范儿,指着节目册上的宣传照对记者说:“演员的造型腔调十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影的宣传海报!”演出中,几段邓世昌深情剖白的唱段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尊重沪剧的本体艺术特色,加以当代视角和年轻人更为亲近的表现形式,为的都是以当代文艺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打开地方戏的创作格局,让邓世昌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以更真实、全面的形象深入人心。
大格局的历史视野:当代人的反思与担当
“对上海沪剧院来说,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这也是沪剧与生俱来的传统。”茅善玉说,一贯给人温香软玉形象的沪剧,其实从不缺具有时代力量的优秀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沪剧院也曾排演过《甲午海战》,时隔半世纪,重现甲午战争题材,沪剧院没有依赖前辈的经典,而是选择重新创作。
去年首演之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而今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茅善玉看来,排演《邓世昌》并不只是节点性的纪念,“我们以文艺作品回望历史,不仅是重现那样一段民族之殇,更要有当代人的反思与担当,以英雄故事呼唤这个时代的家国情怀,这才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与纪念。”
在“劝降”一节,邓世昌与丁汝昌等人面对东乡平八郎的劝说不为所动,邓世昌更是以一段激烈的赋子板控诉日本近代以来的侵略罪行。有专家评价,如果说丁是娥《祭海》唱段以情动人,道出英雄之殇,那么《邓世昌》则通过甲午风云人物群像的集体展示,道出一个民族强军、强国的渴求。而在剧中,一众“间色人物”的出现,也以客观的视角尽可能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比如李鸿章身处末世独木难支的无奈、刘步蟾面对朝廷军饷迟迟没有兑现的绝望,都有不同程度展现。
除了在剧情展现上注重历史真实,该剧在细节处也为还原北洋水师的风貌下了一番工夫。创排期间,主创人员在上海水警区四大队体验生活。除了常规的队列训练,演员还学会了打绳结、常见旗语与手势。而这些也都被还原在舞台上。邓世昌的扮演者朱俭说:“数不清听过、唱过多少遍‘东方升起骄阳,照耀无边海疆。听那大海欢唱,卷起豪情万丈’,每当铿锵的旋律响起,我和同事们依然感到热血沸腾。”演出中,数十位演员在台上整齐划一地打旗语、喊口号,再现北洋水师初登现代化舰船、满怀报国情怀的情景,气势十足。
大格局的市场认知:以当代审美亲近年轻人
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邓世昌》已先后演出20多场。除了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这样的剧院舞台,该剧也走进区县和高校,比如奉贤会议中心、松江大学城。勤下基层,让他们收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茅善玉也发现,如今舞台下坐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该剧导演陈薪伊则希望透过这部戏,从关注邓世昌,到关注和邓世昌一样年轻的水兵们。剧中不同人的命运与选择,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
要让年轻人看得进去,形式上的亲近感必不可少。如果说经典沪剧展现的是沪剧本体艺术的传统,茅善玉希望在《邓世昌》这样的新编作品中,以更加明朗的剧情节奏、舞台艺术手段来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而北京演出的大获成功,并未让主创停下打磨该剧的步伐。据茅善玉介绍,这次“回娘家”演出,已是该剧的第三版,主创进一步梳理了剧情结构,尤其是把邓世昌与刘步蟾等同僚的戏做足,充分展现民族大义与兄弟情间的戏剧冲突。
这样的边改边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昨天的演出中,面对剧中呈现的北洋水师百态,台下的观众也忍不住窃窃私语,为甲午之殇叹息。正如茅善玉所说:“给我们10分钟,就能让观众坐得住,留下来继续看完1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