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邮币卡市场,还好吗

2015-11-20信息快讯网

在上海三大邮币卡市场之一的云洲古玩城邮币卡交易市场,大部分店主已是中老年人,因为生意萧条、顾客寥寥,一名店员打起了盹。 图/东方IC

■本报记者 徐维欣

中午时分,位于大木桥路肇嘉浜路的上海云洲古玩城6楼的邮币卡交易市场中,邮商老苏在自己的柜台前百无聊赖地摆弄着一副扑克牌,对于偶尔有从身边经过的顾客,他总是机械性地问上一句:“有啥需要吗?”语气中似乎并没抱太大期望。

“现在大家都跑去炒邮币卡电子盘了,到这里来看看的人,大多是收货准备攒着‘上市’的。”言语间,老苏已经逐渐适应了这般冷清的市场。

老苏:“我见证了大陆邮币卡市场曾经的热闹和辉煌”

20年前,老苏从宝岛台湾来到上海,出于对集邮的兴趣,开始涉足邮币卡交易。按照他的话说:“我见证了大陆邮币卡市场曾经的热闹和辉煌。”他所在的云洲古玩城邮币卡交易中心已经有25年的历史,是上海三大邮币卡交易市场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集邮开始风靡,爱好者队伍一度从10多万人上升到数百万人。为应对集邮人群的激增,中国邮政迅速扩大了邮票的发行量。相关数据显示,1980年一套猴票发行量443万套,到了1991年此轮生肖邮票末尾一套的发行量甚至已经过亿。

如今,邮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日渐减少,与邮商的萎缩相比,集邮爱好者流失得更多。有藏家直言:“现在每逢新邮发行,排队的人群中白头发比黑头发多了。”曾经人潮涌动的热闹场景从现实空间转换到了网络中。

“以前这里热热闹闹,为了一张邮票,大家能从典故、绘画、品相等等说道半天,现在你看看。这两年的收入比不上十年前的一半。”老苏的脸上挂满了无奈。在传统邮币卡交易市场中,像老苏这般显得有些寂寥的邮商并不在少数,一天下来,扑克、象棋成了打发时间的工具。更多的经营者则从柜台外转到了柜台内——他们一个个守在电脑屏幕前,看着似心电图般的K线图,目不转睛。

老梁:“邮票似乎只剩下两种颜色——红色或绿色”

邮商梁老板和妻子也在云洲古玩城中租了一个摊位,但他们主要的精力都扑在日渐火爆的邮币卡电子盘上。“我们都知道,电子盘风险太大了,线上线下的价格背离得太夸张。”因此,即便是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他仍然十分谨慎。对于高价位的热门品种,许多邮商都表示回避的态度。

上海卢工邮币卡市场内,在圈摸爬滚打30多年的资深藏家曹焕波对于眼下的变化感慨万千。他说:“缺少了品玩的过程总感觉心里少了些什么。”

在聚奇邮币卡交易市场里的商家表示,一旦有哪个电子盘为某一品种邮票立项,邮商就会将手中的邮品拿去托管、上市。“只要有20张货就可以交给电子盘运营方托管,经过认定后便可上市,开盘遇到好行情,价格便会一飞冲天。”这样的操作已经成为赚钱最快的途径。

“以前一笔生意总能结交一两个朋友,大家围坐一起聊聊邮品的故事,嘎嘎三胡,啧劲了不得了。”老梁说:“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没有了,来购买的顾客只关心两个问题——这个邮票会上市吗?上市之后会涨吗?与客人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少。”曾经色彩斑斓的邮票,似乎只剩下两种颜色——红色或者绿色。

罗宏才:“收藏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邮币卡电子盘的推出,解决了此前人们融资渠道相对较少的发展瓶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投资艺术品的需求。然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开始为其中文化元素和品玩鉴赏过程的消失而感到遗憾。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说:“收藏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收藏主题、环境,以及人们参与的频率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随收藏体量、渠道等多方面因素改变而出现的,我们不应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该在实践中给予重视和修正。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加入,收藏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相信有一天实物作品会重新得到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有适当、正确的政策与产业引导。”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邮票不但是国家名片,而且还是一枚迷人的小纸片,更是一套小百科全书,在收藏增值性之外,它还具备文化性、艺术性。要重拾邮品交易中的文化交流元素,更重要的或许就在于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爱好者的目光。”比如,现今已成为邮市“神话”的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1979年,艺坛大师黄永玉受邀设计此票,为了纪念自己刚刚逝去的爱宠小猴,黄永玉欣然应允。“票面上,猴子身上的毛在阳光下犹如真的毛皮一般光彩熠熠,这一份感受不拿到现货是断然无法体会到的。”

有一天,邮币卡市场会消失吗?

老苏回答说:“我想不会,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币爱好者,只要有他们在,邮币卡市场就不会消亡。”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