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

2015-12-09信息快讯网

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信息快讯网

 

珲春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重新设置红外相机。

 

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信息快讯网

 

薛哥检查红外相机留下的影像,相机下方3个是感应探头,中间是摄像头,最上部是闪光灯。视频正显示一头梅花鹿。

 

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信息快讯网

 

科研人员进山随身携带的工作包,手中的是GPS,包里两枚红色的是防身用的火焰筒。均本报记者郑蔚摄

 

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信息快讯网

 

这次换下的储存卡中,我们见到了“熊出没”。

 

东北虎豹,走向更广阔的山林-信息快讯网

 

2014年1月,汪清保护区兰家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豹。(以上均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郑蔚

也许您想不到,一百年前,地球上还有100000只野生虎;而如今不足3200只。

世界自然基金的专家曾断言,如果不加以保护,也许到2022年——中国下一个“虎年”,它们就会消失殆尽。

倘若真的如此不幸,当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问他们的父母“什么是老虎”时,人们将何以应答?

虎,在很多民族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咱中国人的十二生肖里就有虎。中国人画的虎,额头上还要有一个“王”字,它象征着勇猛、威严和权力。虎,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还不仅仅是情感因素。东北林大野生资源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广顺说,各国政府对老虎的关注,更主要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出发。虎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顶端,是整个森林结构和大自然物种多样性的指标,是森林质量的晴雨表。而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受益的是全人类。

2010年11月,全球“保护老虎国际论坛”在圣彼得堡开幕。

2011年8月,中国野生虎种群恢复计划正式启动,其目标是争取到2022年,实现中国野生虎种群的显著增长及栖息地范围的大幅扩展。

今年3月9日上午,在北京两会上,习近平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关切地问:“野生东北虎现在有多少只?吃什么?”“种群能不能延续?”

冬季,正是监测野生东北虎活动的季节。日前,记者跟随一线科研人员走进珲春、汪清保护区,“追踪”东北虎和东北豹的踪迹。

珲春岭上,都是东北虎豹的传说

位于中俄朝三国边境处的珲春,在满语中的意思是“边陲”。在珲春市区通往防川土字牌的路上,竖着一个醒目的广告牌,上书“鸡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

珲春,中国东北虎之乡。

“我们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700公顷,核心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是东北虎、东北豹重要的种源基地和中俄东北虎豹的重要通道。”在记者随科研人员进山前一日晚上,该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范金富告诉记者。

“明天进山,能遇到老虎吗?”记者要是真的遇上老虎了,可能会紧张害怕,但既然是千里迢迢来报道东北虎豹的,那出发前最大的心愿当然是能见到东北虎豹的活体。

“那不一定,毕竟咱这儿大多数人工作十多年了,也没遇到过一次东北虎豹。但你们明天去的马滴达保护站辖区,是咱保护区东北虎豹出现最频繁的区域。我们安在那儿的红外相机记录下东北虎豹新踪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范金富说。

自2010年前后,在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省林科院、东北林大、东北师大,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帮助下,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红外相机开始在吉林珲春、汪清、黄泥河等保护区大量使用,这对东北虎豹的监测和研究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架红外相机在野外工作的时间,夏秋季达三四个月,而在寒冷的冬春季因耗电量增大仅为两三个月。

次日一大早,记者就随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传处贾丽红、人称“薛哥”的薛延刚和马滴达保护站站长高大斌一起进山了。出发前,他们仔细检查了进山必备的装备:两枚用于防身的火焰筒、手持式GPS、相机、小刀、卷尺、样品袋,用以更换的几盒电池和一堆储存卡等。万事俱备,薛哥挂挡,“猎豹”越野车直奔珲春岭而去。

车过一松亭隧道,宽阔的老龙口水库在眼前展开。再往北,过三道沟、马滴达、塔子沟,东侧是绵延数百公里中俄接壤的珲春岭。这里已经下过几场雪,但山上积雪还不厚。

进山四五十公里后,山道变得越来越难走。今夏的几场豪雨,几乎将山里的小桥全冲毁了,架的都是临时抢通的简易桥。几根碗口粗的树杆,就成了桥桩,这让开车的薛哥揪紧了心,“你们都下车走吧,咱不能都掉下去”,他说。

用树杆铺成的桥面比车宽不了多少,薛哥小心翼翼,还不敢开快硬闯,是怕桥面积雪打滑。“这桥,明年开春化冻准得塌。”当记者刚庆幸车平安过了桥,就听薛哥说道。

薛哥老家就在珲春西边的汪清。“我小时候,每年冬天也要上山下套啊,”薛哥说,“那时候农村穷,我家里三个哥三个姐,我是老幺,七个孩子。家里粮食都不够吃,也没个油腥。冬天放学了,男孩子就要上山下套、撵兔子。”

薛哥平生下套第一个逮到的竟然就是头野猪,有百多斤重。把野猪褪了毛,母亲剁吧剁吧再加点土豆,撒把花椒面,炖了好香一锅,一家人美美地吃了顿。

“要逮个兔子可费老劲了,至少得撵好几里地,你不能让它缓过劲来。它实在跑不动了,就往雪窠子里钻。它看不见你,以为你也看不见它了,你这才能一脚踩住它。”如今51岁的薛哥的童年,竟然如此有画面感地重现在记者眼前:一个食不果腹的乡村少年,为了一家人的肉食,奋力奔跑在冬天积雪的旷野上。

“那时,哪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啊。”一车人笑了起来。

这让记者想起一路上屡屡见到的“严厉打击滥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的标语。曾经的饥饿年代,远去了。

“现在,我们年年清山清套。冬天一下雪,薛哥他们就往山里跑,已经清缴了夹子、套子等非法捕猎工具8000多个。”贾丽红说。

“现在,农民主要是套狍子、野猪啥的,他也不敢打老虎。可我们缴获的最重的一个夹子有50多斤重,要真有老虎被夹住了,老虎也挣不开。”

曾有幸路遇东北虎的是管理局科研宣传处处长郎建民。前一晚,他告诉记者:“东北虎和东北豹爱走的路不一样,老虎是林中之王,它谁也不怕,所以爱走宽敞的缓坡和林间小道;东北豹喜欢走陡峭的山脊,能居高临下,它还走东北虎不爱走的石砬子。2013年,我进山给红外相机换电池,在小道上走着,突然感觉十四五米远的树丛里有老虎,听到它‘哗啦哗啦’的脚步声,我赶紧一扭头果然看到了老虎身影。它和我同向而行,我走,它走;我停,它也停。按理说人是听不见老虎的脚步声的,我想它是故意让我知道它存在,以判断我是否对它构成威胁。等我换好相机电池,只见它大摇大摆地从林子里出来,顺着道走了。”

“真遇到老虎该怎么办?”记者问。

“你跑不过它,跑也没用,应该面对它慢慢地往后退,别惊着它。一般情况下,老虎不会攻击人。”这是郎建民的忠告。

东北虎豹,我们交错而过

前方的林间小道上,忽然惊起一群雀儿。记者探头望去,只见林子上方,一只大鸟扑扇着翅膀威严地掠过。

“大鵟!”薛哥撇了眼说,“是猛禽。”

“会不会是老虎惊了鸟?”记者暗想。

当“猎豹”车在保护区33号监测点停下时,高大斌警惕地下车先听了会动静,这是进山的“标准动作”。

“注意!”他低声说。林子里不远处果然有动静,但响声渐渐远去。

“可能是狍子,”在记者已经琢磨是不是要拿火焰筒时,他判断说。

“咱当地人有句话:‘猪、熊、虎’,最容易攻击人的其实不是老虎,是野猪。”高大斌说。

红外相机用铁链绑在一棵蒙古栎上。记者采访汪清保护区时,保护区管理局的孙权告诉记者,红外相机的安装位置一般离地面50厘米左右,野生动物距离相机十多米时,红外信号会启动相机工作,只要野生动物在二十米内都能拍到。一般在附近还会同时安装一部拍摄视频,即使在夜晚也能拍摄一段10秒钟的红外录像。各保护区安装红外相机的要求大体相同。

换好电池和储存卡,众人又上车,拐上另一条林间小道,前往35号监测点。

突然,薛哥一个刹车,猛地打开车门飞快地跳了下去。记者抓起相机刚要跟着下车,薛哥又折了回来。

“是烂树枝,我还以为是老虎的粪便呢!”他的声音充满失望。

没有遇到老虎,哪怕见到一堆老虎的粪便也好啊!

“要真的是老虎的粪便呢?”记者问。

“那要看是不是新鲜的粪便,”薛哥说,“如果是新鲜的粪便,我们就要开始‘逆向追踪’,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人虎相遇。逆向追踪两天后,再顺向追踪。同时,老虎的粪便,要去做DNA检验,可以确定老虎的个体和种群。”

在雪地里追踪老虎的踪迹,不仅是个体力活。多次追踪老虎的薛哥告诉记者,通过测量老虎的掌印和步幅,可以判断老虎的雌雄和是否成年;还要观察分析老虎喜欢走什么道、走多久会卧停——老虎在雪窝里卧久了再起身时,可以收集到它留在冰雪里的虎毛。平时的虎毛可能没用,而被冰雪冻住的虎毛会带有毛囊,可用作DNA分析比对。

记者这才明白,要是能发现一堆老虎的粪便,是何等的幸运啊!

下午,我们返回保护区管理局大楼,贾丽红便迫不及待地将取回的储存卡插入电脑读取。当薛哥停好车走进办公室时,平时语调温婉的贾丽红,激动地大声对他说:“豹!虎!熊!”

红外相机清楚地拍下了东北虎、东北豹和一头熊。一只东北虎就在我们这次进山前一天傍晚4点46分08秒经过此地。

习惯早晚出没的东北虎,与我们交错而过。

“那些没有野生动物的画面,是不是都白拍了?”记者问。

“不,所有生命体经过的画面都有用。人、车经过的画面,专家也要进行分析研究:人的活动对野生动物有什么干扰和影响。”贾丽红说。

两大廊道,拓展虎豹生存新空间

“两年来,我们监测到有4个老虎家族在珲春保护区生存活动,最大的家族有一大四小,这是珲春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已得到老虎认同的标志,”范金富对记者说,“老虎的活动是不受国境线影响的,它对生存环境的选择是用脚来投票的。”

就在记者写稿时,吉林省林业厅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奔赴省内主要的东北虎保护区,进山督查清山清套、打击非法盗猎活动。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于长春告诉记者:“省人大禁猎野生动物的决定已出台20年,全面禁猎的效果十分显著。到去年为止,收缴民间枪支达2万余支。”

他说,野生东北虎豹种群的恢复,还得益于各保护区的建立。迄今为止,吉林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7个,其中虎豹保护区5个,全省保护区的面积达到了26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9%。“尽管如此,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的碎片化,仍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中俄边境的珲春保护区拥有东北虎、豹最大的种源,但地域仍太过狭窄。在安图的黄泥河保护区估计生存着6只野生东北虎。最近天桥岭保护区已获批,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就是打通两个廊道:一是先向西再折向东北的‘珲春——汪清——安图黄泥河——完达山保护廊道’,该廊道将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东北虎保护区相连;二是先向西再向南的‘珲春——汪清——长白山保护廊道’,长白山林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东北虎豹出没,那里有300万公顷林区,将为东北虎豹生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份时间跨度10年的《吉林省东北虎豹恢复与保护工程规划》,已经拟就。“它将提交省人大审议,”于长春说,“如果获批,一期工程将建60-80万公顷的东北虎豹保护区,二期目标是达到200万公顷。为打通野生东北虎豹迁徙廊道的关键节点,还将适度移民,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国家林业局还计划将在明年中旬挂牌建立以保护野生东北虎豹为主的国家公园。只要措施到位,相信东北虎豹种群稳定繁育的目标可以实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