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头条”被娱乐与追星占满
别再让“头条”被娱乐与追星占满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近来,某明星在微博上发出一张开车时和女友十指相扣的照片,并说“这样开车慢一点”,于是不少主流娱乐网站上大量“慢一点”扑面而来;某富商送给幼女天价钻石,关于他以往送给女明星的礼物清单,转瞬也在部分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还有某主持人在言谈中对另两位明星约饭表示不快,许多敏感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即刻挖出相关人士的人际关系网进行推送。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每天,不少网络公众文娱空间都被这样一种风潮占据:娱乐化的信息几乎与文艺新闻划上等号,追逐明星动态成为一些网站最爱渲染的“头条”。正因为个别网络媒体的个人情绪与品位绑架了媒体的公信力,一些网站显露出盲目追星的低俗娱乐化倾向。
在寻求娱乐、追逐明星的道路上,部分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所谓专业素养确实不敢恭维。这些报道要么过于宣扬明星炫富享乐,或极力窥探明星绯闻隐私的内容,这样不但无法丰富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会以其低俗的内容与品位,拉低整体审美品位。
就在记者写稿时分,点开几家门户网站,其娱乐频道焦点内容图或头条位置充斥着明星花絮。谁与谁吃饭了,谁与谁撞脸了,谁又与谁拼富了,不仅消费明星不厌其烦,而且连同这些网站自己曾标榜过的独家性也荡然无存。高度雷同的明星绯闻,形成信息轰炸,将那些真正美好而有质量的文艺作品的介绍被挡在了注意力之外,那些对真正艺术家的报道被冷落在不起眼的角落。
“娱乐至死”的信息消费观念消解的是什么?有专家指出,如果这种“头条格调”不断向下走,互联网传播的理性反思就会少了,炒作成分就会变多了。长此以往,演艺明星的经纪公司或许会容易形成错觉:只要有节奏地抛出绯闻,只要在恰当时候抖出明星一点隐私,明星的人气就会随同点击率水涨船高。如此一来,不以作品论功绩,错将曝光度取代文艺价值的恶性循环也许会悄然形成。
如此往复,也许在某些浅薄的网络传播与经纪公司的联手策划下,刷脸、刷绯闻就俨然成为明星速成的捷径。这远比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经营一段表演、维护一部作品来得重要得多。殊不知,这些今时今日被推上“头条”的明星,曾经也是科班出身。当他们从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毕业时,公众寄予他们的以及他们自己所盼望的,也是成为一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但低俗倾向的刷脸、刷绯闻让他们的奋斗与雄心被泯灭在初时,仿佛娱乐狂欢才是他们的归宿。
专家们认为,当网络传播与经纪公司联手策划“不良”炒作时,被人淡忘挫折与苦涩的明星,何尝不是受害人之一?明星新闻并非传播信息的毒药,不必一概而论全部拒绝。但健康、向上给人以正能量的明星新闻才是网络媒体的题中之义。
健康的文艺信息应当有格调,有品位。这些传播能把一本书中的文字之美、思想之光推介给读者,也能将一部电影里的现实解析与思辨意义传递给观众,还能让真正的创作过程为大众所知。只有“头条”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有序、顺畅、繁荣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生态才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