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3把缠金丝玉具剑
海昏侯墓主棺附近出土的龟形玉印。 新华社发
棺柩南侧露出的涡纹玉璧。 文汇报记者 付鑫鑫 摄
文汇报南昌12月15日专电 (记者 付鑫鑫)今天,备受关注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入新阶段——主墓棺柩开始清理,最大亮点莫过于上午出土的3把缠金丝玉具剑。
在现场,记者看到棺柩整体长3.7米、宽1.7米,由于地震和水淹等历史因素,椁底板和顶板相距最高处约1米,最低处仅0.3米,由北向南倾斜。据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介绍,罩住棺木的不是棺柩的主体,而是一层漆质的帷帐顶板。在它下面,有没有棺帷、非衣帛画这样的丝织品,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取。帷帐顶板和棺柩已经粘为一体,因此需要慢慢清理。
今天上午,考古专家们沿着棺柩南侧棺盖板和棺底板之间的窄缝,借助灯光仔细观察,发现棺内比较干净,文物排列整齐,保存比较完好。“经专家组讨论,下一步是对主椁室动一下‘手术’,先把主椁室的北侧板和东侧板拆除。这样动棺时,方便现场清理。在现场清理中,一旦发现有丝帛等纺织品,将连带椁底板整体套箱提取,估计有8吨重。最终是全部在现场清理完成,还是中途套箱提取进实验室考古,需要因地制宜,视具体情况而定。”信立祥说。
在棺柩的南侧露出一块玉璧。信立祥说,这是一枚涡纹玉璧,其用途可能有三种:一是从主棺中漏出来的,因为古人安葬时往往在尸身前后周围铺满玉璧;二是主棺内侧镶嵌的装饰;三则有可能是帷帐上面悬挂的玉璧。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今天的棺柩清理是从帷帐顶板开始的。“从目前的保存状况来看,主椁室的棺柩已经解体。帷帐顶板上,留有的金丝玉具剑清晰可见,一共有3把,金丝缠绕的部分为剑鞘部位。”据推测,这几把并非墓主人平常使用之物,而是安葬墓主时,进行仪式后,直接放在棺盖上。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解释,荒帷就是棺罩,在上有荒、在旁有帷,还有非衣帛画——古人出殡时使用的一种旌幡,可以准确反映当时的丝织制作工艺。“荒帷有时候还会配以悬鱼等设置,只是目前的考古发掘尚未找到悬鱼。但我们发现了一些金钩,从其形状来看,应该挂过沉重的帷帐,前几日出土的‘大刘印信’,也是为墓主人的身份指明了方向。”
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说:“我们现在发现了这么多东西,墓主人身份都是能够指向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但玉印只是私印,类似于现代办公用的公章,证明是刘氏所有之物。最关键的金印尚未找到,还需进一步确证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