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岗位等人、人等岗位”怪圈

2015-12-29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昨天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同时发布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这两份规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将重点破解哪些问题?对此,相关专家就《高教规划》和《职教规划》出台的背景做了解读。

本科以上应用型高校:横跨两大规划

最新发布的《高教规划》,主要面向本科及以上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层次,而《职教规划》主要面向应用型人才全口径培养,从中职、高职教育到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以,这两大规划并非绝对分离,而是存在有效交集。特别是对于本科以上层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它们是横跨两大规划的。所以,上海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这两大规划的主要目标也进行了紧密对表。

在时间节点上,对于两大规划,上海都超前规划了2030年的规模、层次、类型以及分类发展目标。同时,上海也把2020年发展目标作为重要节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针对两大规划,上海还建立了三年一轮的规划执行与规划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论证,督促有效落实;每三年对规划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根据新形势新需要予以调整完善。

三大现实问题:编制两大规划的战略出发点

立足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实施两大规划,上海将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特别是着力破解以下三大重点问题——第一个问题:破解“岗位等人、人等岗位”的怪象。

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企业大喊“用工荒”,而高校毕业生却存在就业难,这说明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和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已有大量调研发现,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反观现实,人才培养结构中,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比例严重不足,必须通过规划加以调整。为此,上海已对14个专业大类对应的行业在过去若干年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参考其未来人才需求规模,用大数据建模做出需求分析,然后再与上海教育对接做规划,在此基础上使得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培养模式是关键。总体来看,今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将逐步缩小,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将研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个问题:切实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高教规划》通过构建形成二维分类管理体系,以此引导高校基于自身基础能力建设特色专业群,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对高校来说,自身的发展定位十分关键,不能盲目贪大求全。

在二维分类体系下,上海将根据不同专业及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际特点,测定13大学科门类生均培养成本,为今后调整财政投入和高校收费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对学科门类生均培养成本的测定,教育界过去从未开展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针对目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上海已做出了年轻教师实行助教制度、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以及教授每周为本科生设答疑时间、增强师生互动等制度安排。

第三个问题: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

上海实施《职教规划》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尤其高级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边是职业学校教育社会认可度普遍很低这样矛盾的现象。

“跳出教育办好教育”,此次《职教规划》的编制体现了政府各部门的整体合力,而规划的实施也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

今后,政府各部门与行业将联合定期发布应用型人才需求甚至薪酬标准制度,形成社会信息对称,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且薪酬地位十分合理。学校教育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新业态而调整,加快形成专业调整快速响应机制以及教学标准修订和应用机制。

此外,上海将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正向制度设计,研究更加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优化技术职称评审,努力使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上海也将积极吸引、留住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上海已在居住证积分制管理办法中,把技能等级列为基础指标,紧缺急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还可以获得额外加分。

在这次《职教规划》中,职业教育已从以往的一个教育层次转变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为此,上海将通过制度安排,多渠道、立体地让学生尽早接触体验各种职业,为他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喜爱和擅长提供机会。比如,上海每年举办学生职业体验日,有近10万名中小学生、家长走进职业院校,亲身体验感受各种职业的魅力。又如,上海将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普通高中学生实践实验类课程比重,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