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美琪”何以继续“琪玉无瑕”

2016-01-05信息快讯网

70多岁“美琪”何以继续“琪玉无瑕”-信息快讯网

 

里外整修一新的美琪大戏院今天起开门迎客,演出档期已排到2017年2月。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历时5年改造,江宁路66号的上海老牌剧场——美琪大戏院在今天重新开门迎客,进入为期3个月的试运营。美琪大戏院重新开张,剧院的电话就没停过——海内外各个剧团、演出公司都有意前来演出,演出档期一直排到了2017年2月。

城市文化的传承需要记忆的传递,剧场往往能串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美琪大戏院恰恰是这样一个绳结,它古老经典的建筑样貌与变化的舞台一起,留在了上海几代人的生活印记里。细数“美琪”的过往,或许很多人的祖父辈都曾在这里看过戏和电影……“美琪”对于上海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剧场。

“美琪”重开,老剧场如何发挥新作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认为,市中心不少剧场无论从建筑外观、演出设施,还是演出作品的水准上,都与世界一流剧场相当,如何使它们更好发挥聚集效应,形成区域文化设施联动,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修旧如旧,建筑上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

美琪大戏院这座建于1941年的老牌剧场,曾有着“亚洲第一”的响亮名号。“美琪”两字,取的是“美轮美奂,琪玉无瑕”之意,70多年间迎来送往,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彻夜排队只为一张戏票,1960年代,沪剧经典作品《芦荡火种》一连演出9个月,创下51万人次的观演纪录。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在这里举行首映式,排队买票的人把售票窗口的玻璃都挤碎了。

梳理美琪大戏院的历史年表,能够看到整个上海文化创作与演出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到海外名团、文艺名家在这里留下标志性的亮相。上世纪40年代,美国大片在这里“零时差”上映;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以《刺虎》《断桥》等剧惊艳复出。如今的文艺界佼佼者,也在这里成长,为观众所熟知。16年前,田沁鑫的成名作话剧《生死场》在美琪大戏院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她曾感慨:小的时候爱看老电影,对“夜上海”、影楼、大戏院有过一系列想象;长大后,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上海,梦境般的街道和霓虹灯变成了现实,“戏院”近在眼前。

此次改造,剧院提出“修旧如旧”的理念。油木门、铜把手还有门厅的水磨石地面,比以往大修都更接近它最初的模样。负责改造工程的设计师团队专门到上海市档案馆寻找当年的设计图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时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刮起一股风潮,著名建筑设计师范文照操刀的美琪大戏院便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

“面子”是最上海的,“里子”是最国际化的

近几年,许多新剧场在上海各处纷纷崛起,像美琪大戏院这样位于市中心的老牌剧场也到了需要“旧貌换新颜”的时候了:共舞台变身“ET聚场”上演各种时尚舞台秀;上海工人文化宫成为主打白领市场的“茉莉花剧场”。

在留住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需要更新的是剧院的运营理念。面对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一系列现代化剧场,“美琪”等一众老牌剧场如何守住“美轮美奂,琪玉无瑕”的美名,形成自己的品牌?

面子是最上海的,里子却是最国际化的。建筑上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风貌,但设备却要与国际接轨。剧场工作人员介绍说:“音响是美国的,舞台吊杆是葡萄牙的,其中有不少设备在沪上剧场中都是首次使用。”据悉,此次改造中,特别依照国际标准,增加了座位间的宽度,让观众有更舒适的观演体验。而衣帽间、母婴室、抢妆室的增设,无一不透露着现代剧场为观众、演员服务的人性化考量。

相比于一系列综合性现代剧场,受制于舞台条件,老牌剧场可能无法上演一些大型制作,中型的音乐剧、歌剧将是美琪大戏院演出的重要内容。在演出样式上,寻求差异化发展成为老牌剧院的共识。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