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只“自闭症猴”在沪诞生 病因一直是个谜

2016-01-26信息快讯网

 

世界首只“自闭症猴”在沪诞生 病因一直是个谜-信息快讯网

携带自闭症MECP2基因的第二代小猴。(资料)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自然》率先在线发表了一篇26位作者合作的中国论文:全球第一个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类灵长动物模型在沪建立,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病理机制、探索治疗干预潜在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平台。

自闭症病因一直是个谜,缺乏特效疗法的关键原因,是无法在自闭症患儿大脑中直接进行试验,甚至因幼龄患儿不配合脑部医学成像也难以获得。通过动物伦理审查,目前科学家已繁育第一、二代自闭症小猴十余只,它们表现出类似人类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并且具有遗传性,为开展基因治疗奉献了绝佳实验样本,也在真正意义上建成了世界首个神经疾病领域灵长类动物模型。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多发于青少年的发育性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社交障碍、重复性刻板动作、焦虑抑郁等行为及情绪异常,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自闭症患病率逐年升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与自闭症相关的众多基因中,MECP2基因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表示,这种基因的表达量如同一座天平,必须保持精妙的平衡,无论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神经突触及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自闭症。“可以说,MECP2一旦发生基因倍增,在男性中导致自闭症的几率是100%。”

尽管之前研究者已构建了MECP2过量表达的自闭症小鼠模型,但神经所所长、院士蒲慕明表示,对于自闭症这样复杂的人类神经精神疾病,应在尽可能接近人类的动物中构建疾病模型。

据了解,我国十多家猴厂每年产出上万头小猴,形成了丰富的灵长动物模型资源。对此,仇子龙研究组与神经所苏州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孙强团队合作,选择中国优势猴种、与猕猴同属的食蟹猴,将外源的人类MECP2基因有效插入了食蟹猴基因组,得到了在神经系统中特异性过量表达人类MECP2基因的食蟹猴。

通过与野生型猴子对照组的对比分析,发现带有自闭症基因的食蟹猴明显花费更多时间在重复的行动路线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警惕。最重要的是,在社群、配对等与社交相关的行为学实验中,这类小猴的社交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它们虽没有学习能力异常,但表现出重复性的刻板行为,这些结果与人类同病患者的临床表型非常相似。《自然》杂志审稿认为,这篇重要报道是首次在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模型中发现类似人类自闭症行为学的表型变化。

自2011年首只“自闭症猴”诞生来,在可控条件下,这些猴子的亲代、子代都患上了自闭症。据介绍,后续工作中,研究者已对携带MECP2基因的食蟹猴开展详细的脑成像研究,期待使用国际上流行的“基因编辑”工具对它们进行基因治疗,并帮助科学家研发针对某一基因靶标的新药,探索最终攻克人类自闭症之路。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