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对白流行“金句”,引爆网络“话痨体”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
聚焦80后婚恋状态的 《老婆大人是80后》 不久前落下帷幕。虽然与几部大剧撞了个正着,但该剧依然冲到了全国卫视收视第三的位置。
有观众吐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不是剧情,而是剧中不少网络段子。比如:“我不问,你不说,这就是距离;我问了,你不说,这就是隔阂;我问了,你说了,这就是信任;我不问,你说了,这就是依赖。”电视剧中,80后妻子为了盘问出丈夫与前女友的交往细节,一口气说出这样一段话。电视剧播出当晚,这个段子便被上传网络并转载,成为“金句”。
让剧中人化身“话痨”口吐网络段子,成了当下不少电视剧表现现实生活的惯例。不过,一些电视剧中的段子和“金句”,不仅没能激发观众的好评,反而成了与情节发展无关的“闲笔”。有评论认为,堆积段子的所谓金句逻辑,不但吞噬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冲淡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浓度与生活况味,只会离观众越来越远。
迎合网络,现实题材电视剧被“段子”刷屏
《老婆大人是80后》 讲述了3位性格迥异的80后闺蜜,分别与80后、70后、60后男子相恋的故事。由李小冉、杜淳扮演的80后小夫妻原本平静的婚姻生活,被丈夫初恋情人的到来打破;80后与70后组合,面对的是买房、买车等经济难题;摆在80后与60后夫妻之间的矛盾,则是丈夫与前妻的女儿。电视剧中的矛盾冲突十分老套,情节展开也略显拖沓,让观众记得住的倒是一些来自网络的所谓金句。除了情侣之间相互追问时的“我问你说”,还有“浪子”在搭讪女生时说的“你知道全世界的键盘为什么都是这样排列的? 因为U和I(你和我)必须在一起。”
有剧评人总结,说着说着就满嘴段子,是不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特点”———几乎每部聚焦现实话题的电视剧播出时,总能在网上搜索出该剧的“金句”集。每个角色似乎都是隐藏于民间的段子手,一吐一个网络段子,以身边的琐事起兴,一路自然过渡到婚姻、人生等宏大命题,不少还带着那么股犀利劲。
“如果卢梭的想法也跟您一样,做人得问心无愧,那我们得少一本世界名著———《忏悔录》”“剩女就是那种劳动人民不肯嫁,剥削阶级不肯娶的女人”,在展现“女强男弱”主题的电视剧 《一仆二主》 中,主人公的90后女儿总能用各种段子将父辈们“噎”得够呛。在表现代际婚姻的电视剧 《大丈夫》 中,则频爆“防火防盗防后妈”“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丢不起老脸娶不回娇娘”等台词。到了情感剧 《男人帮》,段子本身则超越内容成为“主角”,每集都是以所谓格言开始,其间始终贯穿主角们对“重外表还是重内涵”“分手礼仪”等恋爱问题的讨论,被观众吐槽为“辩论剧”。
剧评人李星文将这类运用段子的手法,评价为传统电视人与网络互动,并以此推高收视率的一种手段。在业内人士看来,运用这类网络话题设置的议题,更容易“回流”到网络传播中去,但是这种力图迎合网络审美的表达本身却流于浅表,遮蔽了现实中生活和人物的多样性与真实感。
成也“金句”败也“金句”,“过载”也会灼伤剧情
借用网络段子“抖机灵”,本求逗人一乐,是为剧情锦上添花的策略,但不少电视剧却因为“金句过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会灼伤剧情。
一位编剧告诉记者,在作品中贴段子,其实大有为情节“注水”的嫌疑。在被编剧奉为“宝典”的 《故事》 一书中,作者反复强调“信息量”的重要性,认为好的台词应该包含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背景知识等一系列信息量。但是不少网络段子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冲击力,与剧情本身的关联性却很小,所能承载的人物信息量更是有限,这样一来不免给人生搬硬套的感觉。
事实上,成也“金句”,败也“金句”的案例并不少。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 《编辑部的故事》,就因为各种“促狭”却紧贴社会现实与人物性格的表达,被不少观众视为经典。有评论认为,《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恰在于没有为了幽默而幽默,剧中的不少“金句”因为紧扣情节,更像是剧中人的“有感而发”,很容易激发观众的共鸣。而之后的“剧二代”《新编辑部的故事》,却因为用力过猛而余味尽失,剧中人一个个借题发挥、“金句”不断,有时还冲着镜头来段内心独白,这种过于闹腾的表达,被观众吐槽为“刻意耍贫”,硬是将老版不着痕迹的冷幽默,“致敬”成了令人笑不出的尴尬。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实题材电视剧最大的卖点在于给观众一种“照镜子”的感觉,人们看到剧中人与自己相似的心境与生活状态,不免会心一笑。因为对网络语言的过分迷信,而牺牲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剧情走向的合理性,无异本末倒置。这种“将故事说成事故”的夸张表达,最终会稀释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最迷人的生活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