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精神乐园带来“花香花色”

2016-02-05信息快讯网

文汇报记者 李静

截至2015年底,申城已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覆盖2014年底前设立的209个街道乡镇,逐步构筑起“遍地开花”的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扎根申城生活,不仅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乐园”,还成为很多区域的文化地标和枢纽型公共文化集聚地。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集成体

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直是“身兼数职、一体多用”,为文、教、科、体、工青妇等各方共享共用,也是全国和上海重点文化工程在基层的集成设施。2012年起,社区创新屋等功能也嵌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一般情况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有图书馆、健身房等20多个活动室,供居民按需“点单”。十多年来,散布于街口巷尾或“镶嵌”于居民区内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逐渐成了市民学习、娱乐等的好去处,是步行10到15分钟就可到达的重要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服务项目花样繁多

过去几年,本市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网格化”建设各有特色,最直观地体现在各自的服务内容上———由市、区县、街镇三级配送体系差异化配置,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项目。

很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亲子乐园,使受益人群迅速“低龄化”;为让残疾人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开办盲人书友会等项目;针对白领下班晚的实际情况,举办夜间话剧等活动,提供延时、错时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逐步向来沪务工者开放,鼓励他们来休闲和学习……

此外,居民可自组兴趣小组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借场地和设备开展活动。据上海市社区文化设施平台统计,本市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自组建的各类兴趣团体已近2000个。

运营管理趋于专业化社会化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多样化运营模式,采取项目补贴或奖励等方式,鼓励支持社区群文团队和个人等为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社会化、专业化的“星级服务”。

目前,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全委托管理、部分委托管理及自行管理三种形式,选择权在基层,但均须按专业标准管理。此外,上海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和等级评定上也体现出专业化,请第三方机构评估,让外来“鲶鱼”激起更多活力和竞争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