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的“唐朝版《24小时》”
根据马伯庸出道作品《风起陇西》改编的电视剧项目,近日对外公开了主创名单,高希希将担任导演。将三国史料融入谍战“无间道”的题材创新,被认为是给“宫斗”“玄幻”泛滥的古装历史剧打开了一个新口子。
与此同时,马伯庸这些天正在微博上连载新作《长安十二时辰》,仅微博原文页的单章阅读量已过85万。这部脱胎于游戏、效仿影视剧,又用网文形式更新的历史小说,不仅吸引了大批90后推理案情、热议CP,还引来不少文史爱好者考证文中细节、品咂用典。
马伯庸说,自己是在用“互联网思维”写历史小说。这个定义,也概括出了近年一批同类型小说的新转向。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再到酒徒的《盛唐烟云》、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写法,这些以史实为纲的作品往往加入了当代流行的文学类型元素,呈现出更为多元、活泼的新鲜样貌。
脱胎于电脑游戏,有反恐、有推理还有GPS地图
《长安十二时辰》的诞生,最初源自于知乎上的一个问答。有网友针对一款热门电脑游戏的背景提问,马伯庸便开了一个“脑洞”,信手写了一段游戏剧本:“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这段带着强烈互动感的“同人文”,最后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开头的雏形。
小说写的是唐天宝三载,上元节当日的帝都长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中,一群偷偷潜入的突厥狼卫酝酿着灭城的阴谋。只有一个死囚犯能挽救长安,时限为十二个时辰。
从目录开始,整部小说就被上紧了发条。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与强烈的时间提示相对应的是,几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张唐朝长安城的地图,详细标注出角色的“GPS定位行踪”,也锁定了故事在空间上的范围。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每一轮见招拆招都在这之间:有人在暗处行凶,有人在明处追捕,有人在案前推演全局,还有人在深宫之中坐收渔利。在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中,明线暗线纵横交错,织就一张精巧的叙事网。
“简直是唐朝版的美剧《24小时》!”不少网友赞叹小说精巧的结构设计和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也有人将剧情的推进类比于游戏进程。文学博士、类型文学研究者李广益认为,从这部小说中能看到许多类型元素:“有反恐、推理、宫门、游戏、影视……主角带着跟班去查案,这很像一个老警察带新手的角色设置,跟公安故事也有明显对应。”尽管贴有如此多的熟悉“标签”,但这部小说却给多数人留下了“前所未见”的新颖印象。
作为该小说的热心“追更”读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还在微博上调侃了一番文中显见的类型“套路”,比如“时间嘀嗒,嘀嗒,嘀嘀嗒”,“情节反转,反转,大反转”。“节奏越快,刺激越强的类型,也厌倦得越快。”严锋说,但是在类型的基础上将某些元素加以变化,却往往能拥有新的生命,《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如此。
强大的历史复原感,贴出唐传奇给读者“辅助阅读”
此前,马伯庸的长篇小说虽然也用过微博连载的形式,但大多是在已经完本的前提下发几章试读。但这次的新作,却是边更新边写,有些类似于网络文学。有网友评价说:“用这种每日连载的形式进行,一方面避免了读者一路跟着打怪开线带来的阅读疲劳,也可以逐渐引诱读者入坑。”与读者的互动也实时影响着行文的展开,比如用时辰命名章节,就是经读者建议而定,而画地图标注“GPS导航”的方式,也是自第三章开始,为方便读者理解而设。
但与一般意义上追求阅读畅快感的网文不同,这部小说含有许多让阅读速度“慢”下来的历史细节。文中包括配角在内的大小人物,在历史上大都有真实出处。往往一段不足百字的简短描述中,就有六七个“专业术语”。通行证叫“过所”,仆人为“伴当”,了解这些语汇、感受当年的语境,给读者增添了许多考据的乐趣。而文中判断身份高低先看“鱼袋和袍色”,煎茶不当心以至于杯中有“四散的沫饽”这些细节,也都因为高度还原了唐朝风物,而被频频点赞。更新期间,马伯庸还在微博上贴出文中重要角色的传记,即唐传奇《邺侯外传》,作为给读者的“辅助阅读资料”。
李广益说,如今不少网络作家写历史小说也会做考据,查阅大量典籍,但要做到在每个层面都写得真实到位,需要功底和功夫。“《长安十二时辰》 中的许多细节是有‘实感,的,带来很强的历史复原感,令人身临其境,而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衍生出来的剧情,也能让人信服———这需要相当深厚的历史功底。马伯庸写三国题材的 《风起陇西》的时候,还特意去蜀地的古战场,沿着诸葛亮伐魏的路线走了一遍———这就是功夫了。”
马伯庸本人一直强调,自己的作品不该归为网络文学,而应当是“互联网思维”的文学。无论文体题材的侧重,还是行文细节的斟酌,他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双向选择———读者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选择他的读者:“其实就像拍一部商业电影一样,必然有一些元素是读者喜欢的。”但与此同时,首先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会写什么,我对什么有兴趣,那我把它写出来给大家看,自然也会聚集到一批有同样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