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仿古瓷以假乱真有喜有忧

2016-04-19信息快讯网

南方收藏眼

由神垕镇民间高手做旧、在当地仅售几十元一件的当代汝窑瓷器,居然被几位来自北京的资深专家一致认定为宋代的真品。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发生在不久前的河南省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

“我们仅仅是测试一下当地的仿古工艺,没想到其逼真程度竟能让专家大跌眼镜。”4月15日,该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颇为感慨地告诉来访的南方日报记者。禹州神垕镇素有“中国钧瓷之乡”的美称,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当代北方最大的仿古陶瓷工业重镇。馆长张金伟则透露,近年来,国内多起古陶瓷文物贩假案件,涉案标的的生产源头都一路追溯到了神垕。尽管新世纪以来,当代钧瓷产业迅速崛起,带有现代工艺师落款的作品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然而,仿古陶瓷产业在当地依然是不少匠人的赖以生存的手艺。

调查

钧瓷之乡不只生产钧瓷

一踏入禹州的地界,仿佛就能闻到空气里飘着的那股浓浓的陶瓷的气味。

尤其是穿过启功题写的那块“神垕镇”的牌匾,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走进“七里长街”,看到肖河两岸林立的那些古老的戏台、神庙、楼宇、民宅和商行,木雕石刻,青瓦灰砖,无不写满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沧桑,记者不知不觉便穿越到了民谣所唱的当年“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那种繁华。

禹州古名阳翟,乃夏朝古都,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其辖下的神垕是与周庄、凤凰、西递齐名的千年古镇。

从地理上来看,神垕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 3.2万人。然而,就是在这个镇区建成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地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宋代汝窑走向衰落后,神垕便由于生产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引起皇家重视,很快由民窑转向官窑,进而扬名天下。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神垕人只生产钧瓷。“事实上,由于千百年来,当地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因而,神垕的匠人不仅熟稔生产钧瓷,而且擅长制作汝、官、哥、定等其它著名窑口的瓷种,甚至在磁州窑、耀州窑等其它窑口的瓷种制作工艺下亦不输于原产地的工匠。”兼任禹州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张金伟同时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陶瓷艺人,对当地的陶瓷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梳理得清清楚楚。在他眼里,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技艺堪称一绝,甚至已经达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地步。近年来许多曾经在拍卖市场高价成交的所谓陶瓷文物,其实就是神垕一些当代民间高手的“杰作”。

接待记者的另一位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透露,前不久北京来的几位专家集体鉴定了他们馆里提供的一件汝瓷,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均一致认定其为宋代的真品。“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件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此前从一位神垕的匠人手里买过来的高仿品。由于仿制品经过人为做旧,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连专家都看走眼了。”

“发生这种‘意外’一点都不奇怪。”应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陶瓷学者、《神垕影像民族志》纪录片拍摄组负责人王洪伟博士邀请,这几天与南方日报记者一起在禹州考察交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冯玮瑜表示,很多学者,虽然长期与古董打交道,但是他们接触的多是真品,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则较少上手,更不用说去钻研仿古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

此前,曾有媒体分析,除了龙泉窑的瓷种神垕镇不能生产,其它任何瓷种,当地的匠人都能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边鼓捣出来。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与龙泉窑颇为神似的玉石釉陶瓷在当地已开始风生水起。这或许意味着,神垕镇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全面覆盖古今各色名窑瓷种。

行业

高仿瓷可在文物市场以假乱真

在禹州的神垕,仿古陶瓷的研究、制作和销售,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站在大刘山的文公窑窑口门前的一块高地上,可以鸟瞰到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来神垕,从这里远眺,整个镇区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烟囱。这些大烟囱,可以见证当时全镇除了民居,最多的就是窑厂。”当代艺术家杨国辛在记者面前回忆道,随着气窑的普及,煤窑在当代逐步退出陶瓷的工业生产。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烟囱虽然已所剩无几,但搭载上了新技术的当地陶瓷产业却越来越大。

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除了老街,在包括神垕新区在内的其它地方,大路两旁和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陶瓷的作坊和门店。在老街旁边的一座古玩城里边,是仿古陶瓷的大卖场,站在停车场中间,记者看到,汝窑、哥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各色中国老窑口瓷种应有尽有。在一楼一家主推磁州窑的门店里边,白底黑花、外观素雅的仿古磁州窑碗罐盆洗,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价格高低则以高仿工艺的粗细来论。随行的当地匠人朱占坡告诉记者,别看有些罐子在这里几十元一个,到了北京潘家园或广州的荔湾区,同样的东西就可以被古玩店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神垕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古玩街开店卖古董。在北京潘家园和广州荔湾区,随便逛一下便可以遇到神垕来的古董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辛国正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早年也曾经从事过仿古陶瓷的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多次送货到广州沿江路一带。他透露,以前买家对上游产业了解不多,这一行很好做,神垕出产的仿古器很多在外地古玩城都是被当成真古董来叫卖,中间商在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一倒手,利润就可以翻上几十倍。而流入到拍卖市场上的高仿器,其卖价就更加吓人。

在全国,除了神垕,目前能够在不同领域如此成规模地仿制古代陶瓷的地区,只有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和禹州的宝丰县。其中,景德镇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南石山村主要生产高仿唐三彩,宝丰县主攻高仿汝窑瓷品。业界流传过一件荒唐的故事,河南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在北京古玩市场上曾经被某文物研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由于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的积淀较为深厚,神垕的仿古陶瓷工业在上述所有地区当中,“综合实力”被视为是最强的。在河南省古陶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国政的帮助下,记者也实地淘了两只高仿古瓷,一只是仿宋钧瓷鸡心碗,一只是仿元钧瓷大碗。拿到实物后,记者翻开张金伟馆长赠送的博物馆藏图录一看,外观上与图录的真品几无二致。“这是接了老底做出来的高仿品,底足是真的,只有碗身是新制,如果经过认真做旧,拿到市场上去可以以假乱真。”文国政说,不仅釉色、纹路与对应年代的真品高度相似,而且连那个年代的朱毛孔都原样做出来了。神垕匠人的仿古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

新工艺能否代替仿古技术引领产业?

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正因为仿古和做旧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使得这片陶瓷文化沃土长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师傅。

近代最有名的钧瓷世家卢氏,其作品如折边盘,乳钉罐,天青釉加紫红彩,异常精美,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钧瓷史略》亦记载:“禹县神垕镇艺人卢广同、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乱真。”上海、开封古玩店常把卢钧误作宋钧收购。

“神垕人善作仿古瓷器,与当地匠人学习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王洪伟被誉为“当代钧瓷研究第一人”,他近十年来曾经调查和访谈过当地数十名陶瓷工匠,有些是闻名全国的国家级工艺大师,有些则是从未抛头露面的“世外高手”。在他访谈过的艺人当中,刘志钧的仿古工艺远近皆知,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以假乱真,全因为长期对古代陶瓷残片的收藏和研究。几乎每一次听到哪里有古瓷品出土,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往。

朱占坡曾经也是当地仿古陶瓷产业链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拉坯高手。从十几岁开始,在刘富安等匠人的推介下,他就帮着韩美林等艺术家拉坯。由于学习能力强、悟性高,他很快顺势进入了对古代陶瓷经典器型的制作。他拉出来的仿古瓷,不仅器型形神兼备,而且连重量都很少有出入。

“镇上搞仿古的民间艺人举不胜举。”文国政也说,今天的神垕镇上的陶瓷厂,大大小小已经发展到上千家,据粗略统计,其中专注仿古工艺的作坊就有60多家,容纳的相关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生产的仿古瓷器,多达1000多种。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匠人生产的仿古陶瓷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但是,大部分受访的匠人均表示,随着国内古董市场的日益成熟,收藏者对上游仿古产业链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现在想要把一件仿古瓷器当成真古董卖给玩家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神垕老街附近古玩城的一位卖家在记者面前感慨道,“外面的人老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古陶瓷造假基地,而实际上,我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以仿古瓷器卖给下游商家的,买家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现在整个仿古产业的利润很低,能正儿八经在外面开店的,赚的都是辛苦钱。”

仿古瓷器的微利时代,倒逼着一大批原来的匠人陆续退出了这个古老的职业,开始转型到当代陶瓷的生产。新世纪以来,像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一批品牌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品牌时代的到来,也在神垕及周边催生了一大批像刘富安(已故)、孔相卿、杨志、晋佩章、张金伟、文国政、任星航、辛国正这样的工艺大师。新一代的陶瓷艺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推动当代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志在树立优质个人品牌。

不过,在业界看来,新一代艺人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仿古陶瓷即将落幕。毕竟在当代钧瓷产业上,神垕还存在只求规模、不求精品的粗制滥造现象,当代作品普遍艺术含量比较低,“低价竞争”的格局短期或难打破。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