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社团:帮着卖家忽悠收藏者
国内春拍开启的锣声还没有响起,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便陆续曝光了四批共328家“离岸社团”、“山寨社团”的名单。这些年频繁在内地活动、屡遭质疑的“世界奢侈品协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毫无意外都被监管部门放进了这个篮子。在这份长得像一匹布的名单里,有细心的艺术界朋友还发现,仅艺术收藏类的团体就有68家,占总数的20%。
“山寨”这个词大家经常听,自然明白其带有盗版、克隆、仿制的意思。离岸指的是什么呢?不是搞金融贸易的人可能对这个词比较陌生,它原来的字面意思是船离开自己国家的海岸线到远洋去开展贸易。民政部把它引申过来,专门指代一些游离在法律监管空白地带的灰色组织,主要是内地居民在登记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多数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与国内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名称相近甚至相同。譬如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中国国际传统文化研究会、中国艺术家联合会、中华将军书画研究院等等,五花八门,乍一看头顶的“帽子”都很大,揭开后才明白其既无任何政府背景,也没有任何国内主流学术和行业机构参与。
名单刚公布那几天,笔者天天都可以看到有艺术家在朋友圈刷屏。有位广州的画家,平生最痛恨那些打着山寨艺术研究会主席或名家协会会长到处招摇撞骗的江湖画家。这下终于等到国家权威部门来清理这些障眼的“狗皮”了,所以他高兴啊。不过,也有不少艺术家虽然身在主流机构,但嘴上还是对这些走江湖的艺术家抱有同情的,“那些人没靠山,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啊”。
以前,善言斋对这类组织提到并不少,只不过,大多数读者不在艺术圈,并不怎么留意。为什么这些年“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在国内艺术行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发展到泛滥的地步?《史记》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内有那么多人大老远跑到境外去注册这些机构,归根到底,还是无利不起早,他们看准的正是当前国内日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在“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里边挂个虚名,艺术家就可以在江湖上到处去忽悠。
一些画廊老板经常向笔者讲起国内艺术品买家的消费心理——有钱的人牛气冲天,斗大的字不认得两箩,就非“美协或书协主席”的作品不买了,而有些人,就算只愿意掏100元到广州文德路买幅山水画、还得要求店主给他装上框,嘴里也嚷着“必须是名家”。在国内当个名家那么容易吗?从美院里毕业的学生,就算是在正规艺术机构供职,背后如果没有资本帮忙“抬轿”,也要混够二三十年才能够勉强出头,有些美院教授从事了大半辈子艺术创作,在市场上也还是寂寂无名。买家普遍所需求的那种“头衔大、要价低”的艺术家,在国内的主流机构是不可能找得到的,只能靠那些“离岸社团”、“山寨社团”来提供。为了迎合买家的这种特殊心理,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艺术家向那些“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购买“主席”、“副主席”或“理事长”、“秘书长”一类的职务。在国内,要想当个美协或书协的主席,不仅要有过硬的艺术成绩,还得经过层层选举,名额总是有限的。在“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里边,则不存在这类障碍,只要你愿意出钱,五千元,一万元,两万元,按照职务大小明码标价,付款成功半个月,盖着钢印的聘书证明就可以寄到家里。多省事。
“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在国内迅速发展,还跟境外注册社团组织门槛和成本比较低有关系。加之境外对类似社团的名称审核比较松,注册法人可以随意给自己起一个带“国”字头,或是带有“国际”、“世界”名头的社团名称。
事实上,只要认真比较一番,我们可以发现,民政部曝光的“离岸社团”,与投资人士所熟悉那些境外金融机构和贸易机构还不太一样:前者基本上是一些国内人士到境外注册的机构,目的是抓住境内文化商品或其它商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国内的行业人士混淆视听,趁机敛财,其敛财的手段包括发展会员、成立分会收取会费,发牌照、搞评选颁奖活动收钱,搞行业培训收费,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而后者指的是在境内提供离岸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包括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
对“离岸社团”,国内民间组织管理机关虽然难以取缔,但是,一连四次曝光,无疑将有力冲击艺术圈的现有生态,从而引发艺术品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不过,也有人担心,随着一大批江湖艺术家的“身败名裂”,国内那些没有实力、只靠职位“吃饭”的所谓主流艺术家的利益或将进一步固化。
处在这场舆论漩涡之外的收藏者,也要检讨自己过去那些不明智的购买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确保将来做任何投资决策的时候,都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