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网信大事,以人为本

2016-05-06信息快讯网

“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如是说。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双刃剑”的特征尤其显著,如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泰所言,单维的技术进步并不足以为人类信息传播事业创造福利,信息网络也不一定总是好事,一切取决于人们为之设定的程序和人的使用。

中国接入互联网22年以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使用到自主创新,从发展互联网行业到将互联网与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主体的政产学研各界对互联网本身的认知以及对如何使用互联网也逐渐走向清晰与辩证。学习习近平主席419讲话,突出的体会是,应回归于人、以人为本发展我国网信事业,这既是国内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责任。

用互联网解决社会公平这一时代难题

社会分层是当前我国转型期的主要特征。学者李强分析提出,我国社会存在四个利益群体:特殊利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且底层的比例过大,与其他三个阶层之间呈直角关系,彼此之间没有缓冲、二分对立;在这个倒丁字社会结构中,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不一致逐渐显现出来,社会矛盾乃至社会紧张日积月累,社会公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难题。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加剧社会分层,例如在我国当前6.88亿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28.4%,城乡差异悬殊,此外全国另有6亿多人口仍未接入互联网,数字鸿沟在我国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公平的利器,习主席讲话指出,发展网信事业,要“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尤其要补上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用互联网推进精准扶贫,以互联网促进我国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我国网信事业的第一个问题是“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

以互联网包容人的多元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的认同

在多元发展与社会认同这对辩证关系中,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

网上信息场和舆论场既是网下的延伸又是发展,网络业已成为我国“草根”民众表达意见的集中场域。对此,习主席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特别是“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忠言逆耳,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这一番话,字字珠玑,为国内多元民意的合理表达打开了保护伞,为互联网成为接受人民监督、发展我国人民民主之平台指明了道路。

与此同时,毋庸讳言,互联网在客观上也在分化我国社会认同。正如习主席谈到,互联网对中国人的求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网民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凝聚共识的工作不容易做!就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共识,习主席于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以及2016年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提出“弥合不同群体差异、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比喻,在419讲话中再次运用“同心圆”比喻,指出“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深一度理解“同心圆”比喻,可以认识到,多元发展与社会认同并不矛盾,反而是相生相成的——用学者李金河的话来讲,多样性的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发展担负国内国际双重责任的互联网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互联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尤其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习主席提出,要在基础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技术领域尽快取得突破,在国内要自主研发并组建产学研用联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在国际上要开放交流、与高手过招找差距。

笔者学习认为,中国致力于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同时要尽最大努力取得国际上的理解,消除已有和潜在的误会,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过去十数年在我国发展IPv6等新一代技术的过程中业已积累了不少相关经验——中国的原创技术具有革新性,但由于与他国的利益矛盾或出于戒心迟迟无法在国际上推广开来。接下来,我国学界、新闻界等有义务利用各种渠道就此展开跨国沟通,要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是全球互联网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市场、是全球互联网的最大实验田,互联网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都集中表现在这块实验田上,在这里产生的互联网核心技术应是具有较大甚至最大普适性、通用性和包容性的,因此,中国发展互联网核心技术,既是国内的需要,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应当担负的国际责任。

回顾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有一则观点至今依然发人深省:“世界上大部分人并未享受到信息技术的成果,如果信息仅是为那些已经享有较高水准生活和较好传播机会的人们增添新的可能性,而不是为所有的人创造接触信息的平等机会,那么,我们一切的努力将以失败告终”。今天的中国应与各国共同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以服务人、赋能人为终极原则来发展互联网技术、产业与文化,来推动互联网与我国及全球社会的深度融合。济网信大事,以人为本!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徐佳)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