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面孔 期待更多的舞台

2016-05-12信息快讯网

年轻的面孔 期待更多的舞台-信息快讯网

唐一雯希望她的柳琴走向世界

上周末,上海民族乐团在上海大剧院拉开了2016年演出季的序幕。仅仅相隔一周多,乐团又将于5月16日在同一个舞台带来“绽放——上海民族乐团优秀青年女演奏家专场音乐会”。这样的频次,对于院团来说也许是挑战,而对于年轻的演奏家而言,更是求之不得的机遇。

“只有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才能让这些年轻人对舞台的把控更有自信”,团长罗小慈这样解释举办这场音乐会的初衷。

民乐需要标杆性的大师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项目,本场音乐会将由柳琴演奏家唐一雯、竹笛演奏家李宛慈、筝演奏家陆莎莎等上海民族乐团年轻音乐人才中的翘楚,带来艺术总监王甫建新创的曲目——竹笛与乐队《风舞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陈哲创作的《秋花曳影》以及90后作曲家李博禅的《弦歌吟》。这群年轻姑娘的同台难免让人想到当年由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和古筝演奏家罗小慈组成的“民乐三女杰”,昨天,在接受采访时的罗小慈却不愿用“组合”的形式束缚她们,“我并不想把她们组成什么女子组合,优秀的演奏家为什么要分男女?我希望她们能成为有技术、有胸怀、有眼界、有修养的民族音乐继承者,这无论对于他们还是民族音乐的发展,都会更好”。

在罗小慈看来,民族音乐要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作品。“首先,现在民乐作品的总量还不够,特别是能让大家记得住、传得开,可以雅俗共赏的作品太少。其次,民乐界的标杆性人才还不够,所谓标杆性人才,不是一时兴起的所谓养眼组合。你看,一个郎朗让那么多孩子的孩子去学钢琴,一个姚明拉动了全民关注篮球的热情。民乐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有标杆性的大师”。

展示自己的同时推广民乐

为此,近些年来,上海民族乐团把年轻演奏家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为他们度身定制了培养计划,这些走出校园的年轻面孔从而有了梦寐以求的与观众面对面的机会。进团不到两年半的陆莎莎去年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首场个人专场音乐会,才真正明白举行一台音乐会,跟演奏一首曲目需要掌控的东西完全不同。2014年,唐一雯首演了王甫建为其打造的柳琴史上唯一一部三乐章协奏曲《柳依》,并于一年后在上交举行了个人专场音乐会。

罗小慈说:“年轻人专业上很强的很多,但能有这个平台的很少。有些东西你在学校根本学不到,比如舞台的呈现和把控,以及对于音乐作品更深入的了解,只有在面对更加成熟的观众时,才有深刻的体会。”

而这群年轻人的抱负不止于此,除了展示自己,她们更希望通过演出推动专业的发展。刚刚结束欧洲巡演的唐一雯对此深有感触,“柳琴的普及度不如二胡和古筝,但让我意外的是,国外观众对柳琴很有兴趣,他们惊叹于这门乐器的神奇与美妙,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的人了解这门乐器”。随着这些年轻血液的加入,一直专注于内容生产的民族乐团渐渐认识到了品牌推广的重要性,罗小慈也认为,要推广民族音乐,需要收集各种社会资源,“民族音乐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很多美等待挖掘”。(记者殷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