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博物学何以悄然升温
图书《发现最美的鸟》与《发现最美的昆虫》书影。
(均商务印书馆供图)
国外博物学出版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相对时下的国内市场,一股博物学出版热也正悄然升温。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认为,看似小众的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深度求知、艺术鉴赏、科技人文融合的多元欲求。公众已经体会到博物学能教你发现许多美好的事情。
报记者 许旸
花鸟虫鱼,其中也有大学问。昨天,《发现最美的鸟》《发现最美的昆虫》亮相上海书城。作为商务印书馆“博物之旅”丛书第一辑5卷的前两本,书中汇集了西方博物学多部鸟类学、昆虫学著作,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多幅雕版、彩绘插图,精确复原了珍奇虫鸟的斑斓细微。
眼下,一股博物学出版热正在悄然兴起,多家知名出版社纷纷推出博物学主题图书,以文学手法或哲学方式讲述动植物故事,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提供了打量生命的人文新视角。
“博物之旅”丛书主编、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博物学这门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学问,于当下焕发生机,并非偶然。“看似小众的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深度求知、艺术鉴赏、科技人文融合的多元欲求,就拿博物绘画来说,它对唤起人们美学鉴赏大有裨益。”
精确复原珍奇物种,色卡上有200多种绿100多种红
“我要展现我看到的万物的芳姿与颜色”———作家歌德这句话用来形容数百年前博物学家们的心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发现最美的鸟》《发现最美的昆虫》 新书立足原始文献展开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原汁原味述说珍稀鸟类的种属、大小、色彩、习性、栖息地等。
为了展示这些大自然精灵的美丽身姿,博物绘画如同在显微镜下纤毫毕现。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对每只鸟都标明了主要特征、尺寸大小。“博物画家们对色彩的精细化超过想象。”薛晓源说,面对数以万计、纷至沓来的动植物,在外采风的画家往往来不及当下进行细微描绘,先匆忙用铅笔绘制完素描后,创建色卡,详细标注生物各个部分颜色编号,然后再认真翔实涂绘。
博物画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就有200多种绿色和100多种红色,体现了画家捕捉颜色微小差别、复原万物斑斓的努力,不失为一种匠人匠心。恰如博物画家凯茨比说:“在画植物时,我通常趁它们刚摘下还新鲜时作画;而画鸟我会专门对活鸟写生;鱼离开水后色彩会有变化,我尽量还原其貌;而爬行类动物生命力很强,我有充足时间对活物作画。”
除了绚烂画面,很多博物学文字本身也值得玩味。“家麻雀是街头顽童,是菜场、市郊、路口的殷勤访客。它厌恶孤独。它对迁徙也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散步对它而言都是庸俗的乐趣。它有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街道、自己的位席,这才是它的舞台,绝不远离。”著名鸟类学家欧仁·朗贝尔的描述颇具韵味,哪怕家常如麻雀,在他的笔下也是轻盈而生动。
博物学进入大众视野,对美学的苏醒大有裨益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强调人心与自然相通的重要,那么,能否通过凝视叶子、岩石和水珠,窥见整片森林?
有人说,博物学主题图书,更像是邀请读者走进自然深处的一张张请柬,激活人们去体验新奇发现所带来的震撼。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说,国外博物学出版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国内出版市场仍有很大空间供发掘。过去几年,自然文库、自然感悟、自然雅趣、自然观察四大系列板块,促成了商务印书馆博物品牌的形成,今年下半年,“博物之旅”丛书第一辑还将聚焦植物、动物、水生生物。今年多部博物学主题图书的出版令人关注: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推出 《1906英伦乡野手记》,英国爱德华时代插画家霍尔登以日志方式记录制作自然观察手记,40年畅销英国千万册,堪称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 等博物学图谱系列,此后还将陆续引进出版。
博物学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薛晓源认为,这种“无用”恰是博物学的魅力。他说,博物学的意义至少让人明白,人生活于大自然之中,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你我,身处高速复制的时代,人工手绘、栩栩如生的博物绘画也许在日益单向度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享受天地大美。”如果你愿意花些时间在花、鸟、鱼、虫、荒野上,或许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