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专访 | 丘成桐:老外来上海数学界取经是种礼貌的说法

2016-05-18信息快讯网

 

▲讲述数学之美 图/视觉中国

【导读】今年5月7日恰逢讲堂100期,按照读者受众投票,在200余位演讲嘉宾中选出了如李昌钰、丘成桐、赵启正、杜维明、季卫东等一批“最具人气嘉宾”,通过回访,汇集起他们近期一些最新的观点与主张,与读者分享。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这振聋发聩之语据媒体报道出自丘成桐之口。然而日前,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教学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双系终身教授摆摆手说,“这些话在十多年前讲,是合适的,现在比从前有进步,也是事实,但离世界一流尚远,也是事实!最近三年的报道,很多是不真实的,拼贴了我十几年前所说的话,有些我根本不知道。”

 

▲丘成桐陪同霍金中国之行 图/

201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依托清华大学成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其前身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这已是他指导参与的第四个数学中心。成立仪式上,丘成桐表示,他有信心在5年内能培养世界第一流的博士和第一流的数学家及接班人。面对相悖的信息,在采访中,记者向他询问了当前中国数学人才的现状,这位数十年来将大半精力投身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国际数学领军人物沉吟了一下说:“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留住人才。”

 

丘成桐在讲堂和学生对话(刘定传/摄)

自从1996年在中科院建立晨兴数学中心后,丘成桐有许多渠道和国内大中学校的数学人才接触,而他自己每年也在哈佛带了不少华裔学生。“人才不缺,只是不愿留在国内”是他近年来最直接的感受。在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取得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持续关注。对此,多年组织中学生数学竞赛的丘成桐甚有发言权。他表示这几年国内数学教育确实有不小的进步,以上海为例,在去年年底的竞赛中,上海某重点大学附中的学生成绩优异,丘成桐力排众议将其列为一等奖,并和学生进行了深度沟通,学生的志愿是一毕业就去国外留学,并没有计划回国。丘成桐发现,这并非个案。不少人高中就在国际部学习,目标是海外求学。“最后的结果是哈佛、麻省理工大学拿走了我们最好的生源,中国政府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中学生都送到国外去了,而且大部分无计划回国,这对中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言语中,丘成桐流露着感叹与惋惜。对于PISA这样的考评,丘成桐认为,无论名次高低,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留住人才。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为丘成桐颁发2010年度沃尔夫数学奖

对于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开始担心下一代人才输在数学的起跑线上,因此来向上海数学界取经的报道,丘成桐笑笑,“到上海取经应该是种礼貌的说法。”丘成桐认为,美国的思维是未雨绸缪,先要搞清楚上海和自己的差距,事实上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向美国取经,美国走错路,全世界都跟着错,美国走对路,其他国家要经过一定时间才学到。

国内与国际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是否有所缩小?丘成桐坦言,若是一定要做比较,只能说哈佛选拔的是全球人才,清华北大选拔的是全国人才“纵向比较,整个中国的数学人才素质比十年前要好很多。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不愿意留在国内,我们想改变这一情况,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人才为何不愿留下?留学生的归国愿望为何不强烈?丘成桐就自己的观察发表见解。但凡人才都要追求个人发展空间,在哈佛、麻省理工大学,相对自由的制度可以实现个人发展。比如晋升空间,在海外高校,26、27岁有望做终身教授,但在中国鲜见;另外,国内外的学术环境也不同,中国不少非学术制度束缚了学术研究和发展空间,在西方只要学问做得好就能有生存空间。“如何留住人才是中国当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丘成桐第三次说。

从小对数学充满兴趣和热情的丘成桐历经5年的刻苦钻研在27岁时证明卡拉比猜想,出色的成就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对于人才培养,丘成桐的切身体会是“在个人层面上,学习数学要靠兴趣;在制度层面上,国家有支持,但具体事务上干涉得越少越好”。而他对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正在做着积极的探索。(丘成桐完整回访稿《丘成桐:求数学之美传数学之真》将在5月19日和20日刊发于讲堂微信公众号id:wenhuijiangtang,敬请关注)

*本文系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