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等“身”,更要等“心”

2016-05-30信息快讯网

齐卫平

核心观点

要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人格决定学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的“身”“心”合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端正做学问的动机和树立良好学术道德的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用著作等“身”与著作等“心”的说法,提出了值得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两个相关问题: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是什么?

“身”“心”合一是素养

身心合一的命题在哲学意义上是存在与思维关系的演绎,含义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成果以求知探理、述学立论的著作形式来体现。著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安身立命的意义。

著作等“身”,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绝不是以著作等不等身来衡量的。

现实中存在着著作等“身”与等“心”相分离的现象,这是学术不良风气的表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有些人学术浮夸,浅尝辄止,不下学术苦功,拼拼凑凑,粗制滥造,以发表为目的;有些人急功近利,追求成果数量,把学术成果当作商品批量生产;有些人不惜丧失人格,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缺乏著作等“心”的著作等“身”,是对学术神圣的玷污。

要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人格决定学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的“身”“心”合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端正做学问的动机和树立良好学术道德的素养。

要用真心做真学问

著作等“心”就是要用真心来做学问。学问需要专业基础,需要知识储备,需要思想积淀,因此,不用真心就做不出真学问。马克思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 《资本论》 这部巨著,是真心做学问的光辉典范。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许多享有盛誉的学者和传世的学问都秉持了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学问的精神。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发现和求知人类社会以及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大学问,要求这项工作的从事者必须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做真学问必须用真心。著作等“身”不等“心”,本质上就是做学问的不真。投机取巧、说空话、说套话、讲假话,利欲熏心的“著作等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怪病,决不能任其蔓延。

当代中国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树立真心做学问的科学态度必须解决好方法论问题。有一种模糊认识需要加以澄清,即认为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不是做学问。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方法论科学价值机械割裂和截然对立起来,完全是片面和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阶级代表性,意识形态构成一种世界观,但它深刻揭示了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学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展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学问。需要努力的是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真心做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问,必须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伟力,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把社会责任放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当代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著书立说不是商品生产,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估量的。数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兢业和勤奋,著作等“身”本来是件值得肯定和夸奖的事。但如果以“等身”为著作的动机,把追求数量作为出发点,那么,不仅会以肤浅平庸之作制造大量学术垃圾,而且更会滋生抄袭、造假的学术腐败。如此产生的后果既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声誉,也是对社会极不负责的造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著作等“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来体现社会责任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社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脱离了人民,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性传承,也有“经世致用”的历史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怀相结合,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从现实出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开拓前进道路的方案,以此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成果)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