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不能成非机动车违法理由
阴雨不断,浦东张杨路、南泉北路路口,一名身着蓝色雨披外卖送餐人员骑着非机动车逆行后闯红灯穿过人行道,被交警拦下处罚。这名外卖员辩称:“一到雨天单子激增,来不及送。”
在上海,非机动车违法量大面广,甚至频繁引发车祸,不少市民对此十分不满。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此类违法行为处罚难度之大远超机动车,不仅违法者不配合,就连一些围观者也不理解。这样的情况怎么办?不少市民和网友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遏制“量大面广”违法行为
“我之前看到一个视频,骑车带小孩的违法当事人推搡交警,旁边居然有人支持,简直岂有此理!”今年62岁的市民蒋新华认为:对于量大面广的非机动车违法,交警要顶住压力严格执法。”
蒋先生平时接送孩子时也在观察,很多人会辩称骑车违法是“不得已”,比如要接孩子、要赶时间、家庭条件困难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违法的理由。违法就是违法,违法必究,这是原则。”
一次,蒋先生接孩子时遇到一名同去的家长因为逆行被交警拦下,这名家长反复解释自己身体不好,家里条件差,要求“人性化”处理,不予罚款,前前后后磨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很多人在帮违法者说话,劝交警‘算了’。”蒋先生认为,类似问题应该“人性化处理”而不是“人性化执法”:“执法唯一的原则就是依法处罚。至于当事人确有困难,民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是找相关部门协助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金山有个交警,看到违法当事人突然发病抽筋,帮她按摩缓解,但最后还是处罚了违法行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蒋先生建议,执法部门应该在“人性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从严执法,不开一扇“后门”,这样才能使“量大面广”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
“当然,处罚非机动车违法中确实可能存在当事人各种复杂情况,公安部门最好能制定操作规范,特别是跟街道、民政、慈善这些相关部门建立联系机制。”蒋先生还建议,这样一线民警处罚时有依据有底气,真正有困难的人也能得到帮助。
多警种合作解决处罚难题
非机动车处罚之难,浦东交警支队民警颜立进有切身体会:当事人软磨硬泡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的都有,甚至在违法事实清楚的情况下还有人反复申诉,让交警疲于应对。
市民罗翼飞平时喜欢骑车出门,最近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被处罚,一群人来围观,‘吃相’的确不好看,也无形中分散了交警的注意力。”罗先生建议,要研究相应的法律许可和流程,对在路口反复纠缠的违法者进行及时处理。对于一些确实存在困难或执意不肯缴纳罚款的违法者,可否登记其身份信息,通过到社区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来替代缴纳罚款:“登记、核实信息后,将相关情况流转到社区民警手中,由社区民警督促参与志愿者活动。”罗先生认为,多样化的处理方式,既可避免路口纠缠,而且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里,这种方式对违法当事人的教育可能更有效。
罗先生还建议对外卖、快递等企业员工违法行为加强企业管理。“现在外卖、快递企业的非机动车违法,很大程度是企业管理疏漏造成的,只要考核方式变一变,违法情况就能有大的改观。”罗先生认为,不少企业对送达时间考核严格,迟到即扣奖金,但违法却没任何惩罚:“如果遵守法律,也许会晚到5分钟左右,这对服务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如果能在时间上放松考核标准,但违法查实一次同样扣罚奖金,还有多少人会选择违法?”他认为:“这一点上,需要公安部门与其他部门、行业协会加强联系,或在立法上有所突破,才能真正起效。”
通行区域亟待连片成网
市民祁先生近日因搬家,原本开车上下班转骑非机动车,他发现“上海的非机动车通行区域实在需要改善”。
“比如在陕西路上骑车,这一段路上的非机动车道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又变成单行道。对骑车的人来说,这样断断续续太不方便了。”祁先生曾经问过交警自己到底该怎么骑车走,交警告诉他遇到没有非机动车道时可以推行:“现在的电动车跟自行车不一样,自重大得多,而且很多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地方,人行道也窄得可怜,推车几乎占据了整个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和设置必须要连点成片,不能各个区县各自为政,这样肯定做不好。”祁先生坦言,目前只听说过道路规划、地铁规划,可很少看到对非机动车道的规划,“既然非机动车在上海大量存在,就应该有明确的路线图公布出来,不是骑到哪儿算哪儿。”
“非机动车也占上海交通中相当大的分量,但对非机动车的研究太少。”祁先生建议可以对上海市民的交通出行意愿进行调查,摸清底数,预测未来出行方式的愿景,从而有针对性地推出公共政策和交通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量大面广的违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