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把关选“璞玉”
“你觉得做科学家和当政治家,哪一个更具挑战性?”上周末,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演讲后,现场的国科大同学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昨天,这道题被中科院院士们“抛”给了京城刚结束高考、希望走入国科大校园的高三学子,寻找他们中追求科学梦想、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学家。
综合评价对选拔创新拔尖人才更有效
昨天,300余名北京高三考生走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参加国科大2016年高考综合评价测试。国科大今年计划在北京市招生25名高中毕业生,其中综合评价选拔的名额为15人,但入围面试的学生多达343人,录取率不到二十分之一,竞争异常激烈。
如何确保面试公平,并挑选到学校渴望的“未来国际顶尖科技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的国科大组成了“豪华”的面试考官阵容,其中包括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为国科大本科生授课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他们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三人一组,对每组5名考生进行1个小时的面试,随后分别对考生打分。
根据国科大2016年的本科招生简章,考生面试的成绩占综合评价总成绩的30%,高考卷面分数仅占60%,其余10%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国科大2016年高考综合评价面试主考官、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李家春院士认为,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对选拔创新拔尖人才更加有效。“作为本科生的学业导师,我发现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入学后可以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后劲儿很足。”李家春说。
挑本科生更看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从早上8点半到中午,作为第五考场主考官的李家春共面试了三组、15名考生。“和前两年相比,今年的考生知识面更广、交流更积极了。以前,面试时候没人敢说话,现在考生都抢着说。对将来希望从事的领域,孩子们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李家春欣喜地说。
“国科大希望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不仅是应试方面的能力强。所以我更看重学生的知识面和对问题有没有深层次的认识,思考过程中有没有创新的能力。”李家春表示,与选拔硕士生、博士生相比,本科生还没有接受高等学校的基础教育,不要求过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只要是对科学有兴趣、有想象力的好苗子,凭借国科大优良的基础条件、师资条件、实验条件,就有望培养成才。”
“面试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数理基础、逻辑推理能力和学习兴趣,也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知识整合运用能力。我们挑选的是未来的科学家,所以考生在面试中展现出的潜力是考官们考察的重点。”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介绍说。
什么样的学生给院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面试的众多考生中,有3名学生被李家春认为“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有一个考生,小学、初中都在重点学校就读,结果中考失利,去了一所非重点高中。但他没有因此沉沦,反而下决心要加倍努力地学习,现在成绩特别优秀。”李家春说,“他把这些当作不太‘光彩’的经历。但我觉得,做科研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挫折要有很好的抗压能力。正视失败,不因此沉沦反而越挫越勇,正是一个优秀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还有一个考生,知识面非常丰富,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他还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自己编程建造工作站给朋友和同学使用,这种类型的人才正是我们需要也值得努力培养的。”李家春说。
“我喜欢国科大,因为她是一个安静、适合做科研的地方。”一名女生用一句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李家春。“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安静’这两个字,说明她对我们学校有着很深刻的了解。当前国内的大学普遍热热闹闹,各类活动很多,但大多少了一分做学问的‘安静’。这种‘安静’的氛围,正是国科大的特质。我们特别欢迎与国科大‘安静’特质相契合的孩子。”
(本报北京6月17日专电)